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5811日央行关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改革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但改革进程还远不能画上句号。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核心在于货币当局将汇率定价权更多地让渡给市场,同时防止汇率价格脱离经济基本面的严重超调,防止汇率价格剧烈波动对企业带来过于严重的冲击。中间价报价改革是货币当局向市场让渡汇率定价权的重要一步,接下来改革任务的核心在于当局干预外汇市场的规则与透明度建设。

  把货币当局完全控制下的固定汇率作为左端,完全交给市场的浮动汇率作为右端,货币当局不同程度的干预规则对应于左右两端的中间方案。左端会带来短期稳定,但积累未来的不稳定并恶化资源配置效率。右端会带来长期的稳定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但面临不确定的过渡成本。从左端向右端的改革过程会面临不同中间方案选择,以及相应不同程度的过渡成本。以下,我们结合中国目前特定的国内外经济背景,分析了不同中间方案的优点和缺陷,为下一步的汇率改革提供参考。

 

  市场普遍认为货币当局会维稳汇率

 

  在讨论几种中间方案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811日以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现状、市场解读,以及当前的外汇市场环境。以此为背景进入不同中间方案讨论。

  811日的改革方案出台以后,最突出的变化是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基本与上一个交易日外汇市场收盘价对接。这个变化意味着货币当局把中间价定价权交给了市场,给市场力量主导的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或者贬值留下了空间。在现实操作中,出于对汇率波动幅度过大的担心,货币当局还保留充分的空间干预外汇市场。

  市场对于央行811日中间价报价改革和13日吹风会的解读,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货币当局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试水。中间价改革是要害,但是货币当局改革方案的字里行间里还是给央行干预留下了很大空间,这说明货币当局希望改革,但又不希望改革引起太大的市场波动,因此先试试市场反应,然后再相机采取行动;二是在当前经济下沉压力较大、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大幅升值背景下,货币当局采取的一次性贬值措施,贬值以后还是会通过干预措施重回人民币对美元相对稳定的路径上。后面这种解读在813日央行官员提出3%的偏离幅度纠正以后得到进一步加强。

  无论何种解读,市场普遍认为货币当局会采取必要干预措施维护汇率稳定。相关的证据是人民币对美元在岸即期汇率(CNY)在3%的贬值以后重回稳定。

 

  汇改方案比较

 

  中间价报价改革是汇率定价权由货币当局向市场的部分让渡。考虑到央行仍保持着对外汇市场的数量干预手段,以及对国内主要做市商报价的指导,央行对市场的汇率定价权让渡还没有完成。不能排除央行重新收回汇率定价权的可能。从央行到市场的汇率定价权让渡,关键在于不走回头路,找到前进方向上的中间方案。以下,我们列出几种可供参考的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案,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评价这些方案的背景是美元加息周期、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以及货币当局强大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我们主要从宏观经济管理视角展开评价,评价维度有三个:一是宏观经济稳定;二是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三是其他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和开放,比如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三位一体的建设。

  方案1:自由浮动

  内容:不干预中间价,仅在极端情况下干预市场。

  优点:不存在单向货币变化预期,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高度货币政策独立性;改善出口和进口替代部门竞争力;汇率充分发挥跨部门资源配置的价格杠杆功能;为进一步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缺陷:过渡阶段可能伴随汇率大幅调整,如此会显著加重企业外债负担、物价上涨压力。

  综合评价:这是改革目标,但不适合在企业面临严重货币错配和较高的外债负担、宏观经济不稳定局面下引入。

  方案2:年度宽幅区间浮动

  内容:设定宽幅的年波动区间(比如某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下7.5%,或者某个交易日篮子汇率指数为准的上下7.5%,或者同时考虑二者),仅在触及上下限的时候货币当局介入中间价管理手段和入场干预手段。

  如果货币当局有足够的市场公信力,且汇率水平没有严重大幅偏离,市场汇率会在波幅区间以内波动;即便是面临较大的贬值或升值压力,由于货币当局的公信力保障,汇率在贴近上下限附近小幅波动。

  选择人民币对美元或者篮子货币汇率上下7.5%的年度波幅有一定的任意性,7%或者8%亦可。选择7.5%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波幅太小,给市场留下的空间太小,不能真正发挥市场供求的决定性力量;第二,波幅太大,可能带来严重汇率超调,对实体经济带来过度冲击;第三,曾多次经历人民币对篮子汇率年波幅超过7.5%的冲击(2008年、2009年、2010年、2012年、2013年等年份中的共计16个月的年累计升值超过7.5%),影响在可接受范围。

  优点: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主要依据如下:a、目前汇率水平偏离均衡汇率不太远,7.5%的波幅给市场留下了较充分的压力释放空间;b、货币当局明确的承诺和强有力的干预能力,可有效打破市场羊群效应下的贬值预期和资本外逃恶性循环),较高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充分发挥跨部门资源配置的价格杠杆功能;为进一步资本市场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缺陷:过渡阶段可能伴随汇率中等幅度(贬值)调整,增加企业外债负担。

  综合评价:近似于浮动汇率,在收获浮动汇率优点的同时,兼顾了短期宏观经济稳定。

  方案3:频繁干预下的小幅波动,待时机成熟转向方案2或者方案1(爬行盯住)

  3.1 规则不透明

  内容:以不透明的规则,比较频繁地干预外汇市场,货币当局主导汇率变动。待时机成熟转向方案2或者方案1

  尽管对外界规则不透明,但是货币当局干预外汇市场需要依据和规则。基于2005年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方案和过去调控经验的干预方式是:(i)年累计贬值或升值幅度不超过3%;(ii)针对篮子汇率、市场供求基本面因素(比如贸易顺差)赋予权重,有规则地依据上述因素变化调整汇率。其他可供参考的方式是:综合考虑年累计波动幅度限制和盯住篮子汇率;或者单纯考虑经过折扣的篮子汇率(比如完全根据篮子汇率稳定下人民币需要对美元贬值1%,但操作当中只升值0.5%)。

  中间价报价改革方案出台以后,货币当局很难再像过去那样高频率地(每日)根据规则调整中间价。需要货币当局每天把汇率收盘价固定在一个根据上述规则确定的点位,并且每天引导做市商的中间价形成,这增加了货币当局干预的难度。

  时机界定:企业和居民部门外债规模、外债与收入比、币种匹配情况相对合理,美联储加息带来的资本外流压力在可接受范围,市场相信央行退出外汇市场干预后不会带来汇率剧烈动荡。

  优点:合理规则设计下,方向上向靠近合理、均衡汇率;企业短期外债压力较小。

  缺陷:单边持续小幅贬值预期,资本外流+套利交易,自主性国际收支失衡,货币当局独立性严重受损;中长期的货币错配隐患;延误资源跨部门配置;延误资本项目、货币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

  综合评价:如果不是非常明确均衡汇率指向,付出巨大代价却鲜有收获。

  3.2 规则透明

  3.1的主要区别在于货币当局公布干预规则。由于中间价报价机制改革,根据篮子货币、市场基本面因素等指标高频率调整汇率的实施困难更大。

  从效果上看,与3.1的差别在于减少了市场对未来汇率变动的不确定预期,有助于遏制资本外流和贬值预期之间的恶行循环。

  方案4:盯住美元或者准盯住美元,待时机成熟转向方案2或者方案1

  内容:与方案3的主要差别在于,在货币当局干预下,波幅更小。

  优点:没有持续贬值压力,资本流出规模有限;企业短期外债压力较小。

  缺陷:自主性国际收支小幅失衡,货币当局独立性有限受损;延误资源跨部门配置;延误资本项目、货币国际化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

  综合评价:短期稳定,积累未来的不稳定,资源配置扭曲得不到纠正。

  通过以上汇率形成机制方案比较,我们认为方案2最优,方案3.2次之,接下来是方案3.1和方案4(短期内,方案4可能好于3.1;中长期则3.1好于4)。方案1是长期内最合意的选择但过渡成本不确定,不排除是好于2 的最佳方案。

    本文发表于《上海证券报》,2015年8月28日,转载请注明出处

 

张斌  张明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303篇文章 6天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