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关于我们团队对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开放的观点,朋友们应该比较熟悉了。以下是我们的主要观点:我们一直支持审慎渐进的资本账户开放,反对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贸然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中国政府能够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有限。迄今为止的人民币国际化在相当大程度上受到在岸与离岸市场之间跨境套利交易的驱动,而未来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消失以及国内外利差的缩水,人民币国际化的“泡沫”会被挤出,人民币国际化的速度会显著放缓。

 

David Marsh是货币与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的主席。他曾经在耶鲁出版社出版的《欧元:关于新全球货币的战争》是一本影响力很大的国际畅销书。这本书的中英文版我都仔细读过一次,里面全方位展示了欧元诞生前后主要大国的政治博弈。最近,David Marsh写了一篇名为《中国与有毒的圣杯:必须重视被过度要求的风险》。这篇文章,我觉得洞察力很强,故而值得向大家推荐。

 

在这篇文章中,Marsh从近期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改革与加入SDR的讨论谈起,他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样一个技术性很强的问题,却引发了全球的高度关注,并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后果?他进而指出,中国政府必须慎重考虑,将人民币国际化究竟对中国政府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他指出,目前中国面临两种情景。相对光明的情景,是中国经济软着陆、股市逐渐在较低水平上趋于稳定、人民币在高估与低估之间波动、人民币在明年被纳入SDR。而相对黑暗的情景,是中国经济更加剧烈地下滑、股市继续剧烈震荡、人民币汇率显著贬值并引发不利后果、人民币再次因为“技术原因”被推迟纳入SDR。不幸的是,后一种情景实现的可能性较大。

 

美国、英国与德国的经验都显示,货币国际化并非是一项没有成本的决定。国际化的货币的确可能享受“过度特权”(Exorbitant Privilege),但也可能成为“有毒的圣杯”(Poisoned Chalice)。尤其是当拥有国际化货币的国家被过度要求(Overextended)的话,正如1970年代的英国与1980年代的联邦德国。

 

作者的以下判断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他在近期美国的一个研讨会上指出,如果他信奉阴谋论的话,他认为美国政府中有一部分人是在刻意鼓励中国人将人民币变成一种国际化的货币,而目的是为了颠覆中国政府。他指出,正如苏联被美国引诱着拖入星球大战计划而透支了金融资源而最终解体一样,如果中国政府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而过度透支各种资源(例如加快资本账户开放)的话,这在40年后可能会被历史学者记上重重一笔。

 

德国的经验值得借鉴。Marsh指出,在1970年代,西德首相施密特对马克国际化心怀顾虑,认为这一进程将使得德国的很多脆弱性暴露无遗。这恰好也是欧元成立的初衷之一。

 

笔者必须声明,我并不完全认同David Marsh的上述观点。但是作为一位声誉卓著的来自欧洲的政治家与学者的观点,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正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文章原题为:【张明观察2015007】中国与有毒的圣杯:必须重视被过度要求的风险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303篇文章 6天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