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大家日益适应了微博、微信等电子平台的碎片化阅读时代,静下心来阅读一本大部头的传统书籍,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例如,在北京的地铁上,放眼望去,黑压压的人群都埋头在玩手机,真正手执一本书在阅读的人,寥寥无几。

 

    不过,作为一个正在步入中年的经济学研究者,我还是更习惯阅读传统书籍。电子阅读器我也尝试过,但做笔记不方便,更重要的是没有质感。微博、微信上看长文章就已经眼睛难受,更不要说看长篇大作。

 

    我有几位朋友一年能读上百本书,这样快速阅读的能力让人叹服。我大概一年能够精读3040本书。一般而言,我在挑选书籍时会比较仔细,例如会参考各种书单,以及靠谱的朋友的推荐。而一旦开始阅读,我基本上会从头到尾细读一遍。

 

    如何找到足够的时间来看书呢?我有几个切身体会:第一,利用出差的时间读书。我一般出差会带上两本书,力争去程一本、返程一本。在飞机上阅读是效率最高的,因为没有电话与邮件的打扰;第二,利用坐地铁的时间看书。从我家去单位,坐地铁大概需要40分钟,这段时间用来看书也相当不错;第三,利用工作的间歇看书。例如,我通常会在午餐之后,带本书去咖啡厅看半个到一个小时。书籍虽厚,但只要善用时间,读完并不困难。

 

    如何提高阅读的收益呢?有人是看后即忘,我也差不多。但放心,阅读带来的体验并不会真正在你记忆里完全消失。通常在未来某个瞬间,你就会不经意地想起当年曾经阅读某本书的体验。阅读,即使不会使你的记忆力变得更好,也会使得灵魂变得更加丰富。而我自己的一个经验时,看书过程中停下来记笔记是一件苦差事。但如果我看过一本好书,我会在全书读完之后,用心写一篇书评。这篇书评的主要用处不是发表,而是帮助我来梳理全书的逻辑与要点,有点“我注六经”的味道。

 

    应该看些什么书呢?我想从一个经济学研究者的角度,来回顾一下自己的选择。

 

    我看的第一类书是专业书,尤其是各种经济学教材。国际知名的教科书通常都有其独到之处,能够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比较系统的思考与分析框架。教科书由初级到高级都有若干选择。对普通读者而言,看完中级教科书,就能够对经济学以及金融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以及如何开展研究的,有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我觉得最值得一读的两本教科书分别是瓦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出版社)以及布兰查德的《宏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我看的第二类书是财经畅销书。与经济学专业书籍不同,财经畅销书通常写的是历史或者现实,它们是对理论读物的补充。好的财经畅销书的价值,绝对不亚于专业著作。例如,如果您想了解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次原因,那么我会推荐拉詹的《断层线》(中信出版社)。如果您想了解美元的货币地位有何而来,将会向何处去,那么我会推荐艾肯格林的《嚣张的特权:美元的兴衰与货币的未来》(中信出版社)。如果您想了解全球金融市场是如何发展壮大的,我会推荐戈登的《伟大的博弈》(中信出版社)。如果您想在传闻野史之外了解真正的货币战争,我会推荐科什纳的《货币与强制:国际货币权力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我看的第三类书是人文方面的各种书籍。譬如文学、譬如历史、譬如社会。对经济学研究者而言,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某个经济体的制度文化背景的利器。例如,要更好地理解印度,我会推荐您看两本布克奖获奖小说,《白虎》与《午夜之子》。经济学研究要具有前瞻性与深度,需要有对历史的深刻把握。近年来我看过的印象深刻的历史书籍,包括《中国思想史十讲》(金观涛、刘青峰)、《历史是什么》(卡尔)与《古拉格:一部历史》(阿普尔鲍姆)。此外,阅读能够使我们对即使自己熟知的身边的现实,也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全新体验。例如,我看过的描述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著作,在画面感与深刻性上很少能有超过美国人何伟的三部曲的(《江城》、《甲骨文》、《寻路中国》)。

 

 

本文为《金融博览》约稿,尚未发表,转载请注明出处。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303篇文章 22小时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