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经济失衡(特别是经常账户失衡)是一个在2003年至2008年期间非常热门的话题,但谈论中国经济再平衡的文章并不太高,好的文章更是寥寥无几。而马国南老师这篇文章值得我们关注。

 

    对于中国经常账户失衡的原因,本文认为过去的文献低估了居民部门在推高中国经济中投资所占比率过程中的角色。本文指出,住房部门放松管制是对中国经济而言的一次多重、持久、正面的生产率冲击与需求冲击,这显著提升了资本回报率、提高了投资率以及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的储蓄率。当前,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生产率冲击的淡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成熟,再平衡将成为一种自然结果。

 

    本文关注到,尽管当前国内融资成本在上升,但中国的资本回报率却在显著下降,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经济再平衡的主要模式将是投资增速的下滑,而非消费增速的上升。这是因为,如果投资增速显著下滑,这很可能会影响到企业利润,进而影响到居民收入与消费增长。因此,消费究竟能够在中国经济再平衡中扮演何种角色,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再平衡存在一种刀锋效应(Knife-edged nature)。如果再平衡过程太缓慢,那么资本产出比将会上升至不可持续的水平,且真实人均消费支出即使到2030年也很难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如果再平衡过程太迅速,那么其中蕴含的投资与消费增长的不匹配,以及所要求的投资效率的提升,都意味着这种模式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发现,在中国,在支出端从投资向消费的再平衡,与在生产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再平衡是密切相关的。由于服务业的劳动密集型要高于制造业,这就意味着从投资向消费的再平衡可以在给定的GDP增速水平上支撑更高的就业增长,这可能会抵消经济放缓对劳动力市场以及及家庭收入的影响,从而支持投资向消费的转型。

 

    然而,由于中国投资的进口密集度远高于消费的进口密集度,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内部转型将会降低进口占GDP比率,这进一步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内部再平衡可能导致外部失衡的温和加剧。此外,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内部再平衡对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出口国而言是个坏消息。唯一的例外,则是中国家庭对进口服务、农产品、食品与饮料制成品的进口需求有望显著增长,这对以新西兰为代表的农产品出口国而言是个好消息。

 

Ma, Guonan; Roberts, Ivan and Kelly, Gerard. "A Rebalancing Chinese Economy: Challenges and International Implic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BA China Conference, 2015.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303篇文章 6天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