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倪金节 | 文

端午小长假前夕,恰逢出差大理,临行之前,往背包里放进了张明博士的新著:《危机、挑战与变革》。多年来,因兴趣所在,我持续追踪张明博士的专栏,尽管多数文章都已经阅读过,但在三个多小时的飞行中,再次温习这些专业分析和务实建议,仍然思绪万千。

忙完工作之后,端午假期在苍山的云端暴走、探幽,在洱海的客栈看书、听雨,时常会想起这本书对中国宏观经济、金融风险等议题的深入思考。每每想到这本书的整体框架,不自觉地,我的脑海就会翻腾出“中国经济靠什么改变”的命题。这也是一直困扰很多经济学者的“老大难”命题。今日已经成长为经济学界新一代翘楚的张明、管清友、程实和傅勇四位仁兄,他们十年前撰写的满腹情怀的宏观辨析文章,可以说是我迈进经济评论领域的启蒙者。见贤思齐,在川流不息的时光中,因他们的文字,我收获了灵感和成长。不过,让人遗憾的是,十年之前,我们在讨论的国企改革、民企困境、货币超发、自主创新等问题,今天依然没有发生多大的实质性改变。学术界、传媒界依然在为此争论不休。

十年之前、十年之后,一切不过如此。何帆老师说,“政策从来不是完全由学者的观点所决定的,历史是交汇在一起的混流。张明博士的这本财经评论集,和他之前的几本文集一样,最大的价值无非在于立此存照。我们来过,我们见过,我们评论过。” 我能想象到何帆老师写下这段话时候,内心所涌动出来的“轻盈与沉重”,亦如何帆老师自己十年前满怀理想、激扬文字的时候一样,因为大家真的不过都是“淹没在大城市当中的拾荒者”。

什么改变中国经济?那中国经济到底应该变成什么模样?在这点上,虽然已经成为“老大难”问题,但从上到下,鲜有分歧:产业实现转型升级,资源实现市场化配置。让中国经济改变成这个模样,确实很难。实际上,在过去十几年,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虽然一直是各方的共识,产业政策、企业自身都在积极努力,但自始至终成效都不是很大。而并无多少新内容的“互联网+”,自去年大热以来,似乎成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灵丹妙药。以此也可见,这些产业转型升级是多么的迫切,稍稍嗅到“药味”,几乎所有行业都在高喊以“互联网+”为自己“赋能”。

目前,政策层面给予了“互联网+”以“保增长”般的效果期待。但就像互联网靠技术能够实现彻底改变一样,中国经济到底靠什么来实现改变?也让我们十年之后,今天讨论的诸多经济难题,届时能够不用再纠缠其中。

显然,今日各方把中国经济的大转型,几乎All in “互联网+”是非常不够明智的,““互联网+”只能是当下非常时期“保增长”的一剂药方而已。我们可以说,“技术改变互联网,互联网改变中国”,但不管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并不足以在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深层次的发展模式。比如,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金融业改革的步伐,提升了部分金融领域的效率,但互联网改变不了货币的继续超发、改变不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现状,改变不了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向,更改变不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准)国企”特质。

而这些,恰恰是中国经济和金融未来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在本书中,张明博士对这些问题都给予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也开出了自己深入思考之后的药方。对于一名青年经济学家而言,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指出沉疴所在,并让尽可能多的人理解中国经济和金融,究竟应该靠什么来实现彻底的改变,而不是继续抱残守缺。稍不小心,中国经济就会滑向一条“失落十年”的伤痕之路。

希望不会这样,“L型”能够尽快和大家挥手告别,我们需要共同去拥抱一场伟大的改变。而不是很多年以后,新一代的学者还得为一些经济学常识性问题,与社会各界缠斗不休。特别的期待,三年之后,当张明博士又一本评论集出版之时,中国经济靠什么改变的答案,社会各界能够有了更为清晰、一致的答案。

文章原题为:技术改变互联网,什么改变中国经济——兼评张明博士新著《危机、挑战与变革》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303篇文章 22小时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