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大家好,非常高兴来参加这个会议。我想讲的是未来中国商业银行的潜在危机与化解策略。

    由于时间关系,我想用两句话先把我的结论提出来,剩下的时间则用来论证这个结论。第一句话,未来几年中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会显著上升,而中小银行的压力会更大;第二句话,为了化解上述压力,未来必定会采取银行、市场与政府三管齐下来共同化解不良贷款的做法,而市场会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分析的起点是如下这张图。红色的线是每年中国的名义GDP增速,大家可以看到它在0708年到了最高峰,最近几年在波动中下行。蓝色的线是中国的贷款余额与GDP比率。可以看到,从08年起,名义GDP增速是下行的,但是贷款余额与GDP比率是上升的,这就说明银行贷款的质量在下降。

    如果把蓝线倒过来,变成GDP除以贷款余额,那就是单位信贷能够驱动的经济增长,可以看到它也在显著下降。

    我是这样来思考未来中国的系统性风险的,也即从三个部门(私人部门,公共部门和对外部门)风险的产生与轮转。当前私人部门面临的最重要风险是企业债务的去杠杆和房地产市场的下行。而私人部门风险爆发的结果,必定是银行新一波坏账的产生。如果未来中国政府要用财政资源来救助银行体系的话,那么公共部门债务会显著上升。公共部门债务上升将会使得公众预期未来增税与通胀的概率会加大,从而驱动资本外流。资本外流会和人民币贬值预期相互加强。如果央行不能百分之百冲销掉资本外流的话,资本外流会导致国内流动性的水平下降、利率上升,从而触发更大规模的企业部门去杠杆化和更大幅度的房价调整。不难看出,私人部门到公共部门、公共部门到对外部门、对外部门再到私人部门,这就形成了一个风险的闭环。而在这个闭环中,银行业爆发系统性风险的概率在上升。

    在未来几年内,中国商业银行会在以下四个方面面临比较大的压力。

    从负债端来看,第一,利率市场化将会导致存贷款利差收窄,压缩银行利差收入,而目前利差收入依然占到银行总收入的75%左右;第二,影子银行产品的竞争,会导致银行整体融资成本上升。

    从资产端来看,银行将会面临以下四种压力:第一,宏观经济增速下行会导致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下行;第二,企业部门去杠杆和房地产市场下行会加剧银行的不良贷款压力;第三,当前的地方债置换实践,本质上是在以损害商业银行利益为代价来保全地方政府利益,它会降低银行资产端的质量,特别是拉长资产期限和压低资产收益率;第四,由于安全资产匮乏,银行对收益率的追逐将会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高度同质化。比如说去年股市好的时候,银行资金大量流入股市。今年房地产市场好的时候,银行资金就大量流入房市。而一旦资产价格大幅变动,商业银行资产集体恶化的可能性就很大。

    从表外来看,由于银行表外资产的质量通常不如表内。因此中国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恶化将会首先导致影子银行产品的违约率上升,而这最后会传递到银行的表内。

    最后,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的实施,要把银行表内与表外的资产合并计算统一监管,这就会对银行大资管模式和表内资产腾挪构成挑战。

    现在我们来看几张图。从左边这张图上大家可以看到,非利息收入尽管这几年在上升,但是到目前也只占到四分之一,这意味着中国商业银行四分之三的收入依然来自利差收入。

从右边这张图上可以看到,近年来影子银行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显著上升。到2012年年底的时候,传统信贷只占到社会融资总额的50%左右。但是近期随着监管的加强,传统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重重新上升至80%左右。

    截至2016年六月底,银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已经到了27万亿人民币,目前非保本浮动收益产品是主流。至于影子银行产品的资金投向,2015年年底和2013年年底相比有两个变化,一是债券类投资显著增加,二是非标资产的投资显著下降。资金投向的变化就会导致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变化。3个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最高时达到6%左右,而现在已经不到4%了。此外,中小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要显著高于大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

    我们的一项研究发现,发行理财产品将会显著地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中小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对于自身经营稳定行的负面冲击更加显著。发行中长期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负面冲击也更加显著。8号文的出台显著地改善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稳定性,这个效应对大银行的影响更加显著。

    随着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的下行,中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的下行就不难理解了。尽管目前官方的不良资产比率还在2%左右,但近年来银行关注类贷款占比上升得非常快。如果把不良资产比率与关注类贷款占比加起来,那么中国商业银行真实的不良资产比率就可能达到6%左右。与之相对应,中国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由最高位的300%上下降低至目前的160%左右。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与建筑业是不良贷款比率最高的两个行业。从不同类型银行的不良率来看,目前中国农商行的不良率要显著高于其他银行,前者在3%左右,后者在1.5%左右。

    下一张图显示了在过去几年间不同所有制银行发放贷款的资产大跃进。相关指标是不同类型银行的总资产同比增速。大家可以看到,包括中行在内的国有大型股份制银行,近年来在经营方面还是相对稳健的。不过,最近几年来,首先是股份制银行,然后是城商行,最近是其他金融机构,其总资产同比增速都相继呈现出飙升态势,这意味着它们未来资产质量恶化的概率其实会很高。

    目前地方债的收益率已经和国债一样被压缩到3%以下。商业银行如果把对省级融资平台的贷款置换成地方债,相关资产的收益率就会从过去的7%-8%锐减到目前的3%以下,这对银行资产端的压力是非常显著的。

    我的最后一张PPT是比较重要的。首先,我认为未来不可能再走1998年处置不良资产的老路。第一,当前中国政府的整体债务水平已经不低。第二,中国的资本帐户开放程度已经今非昔比。第三,本轮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绝对规模要显著高于98年。因此我认为,未来很可能会采取一种三管齐下的坏账处理策略。首先是商业银行自行消化一部分不良资产,例如通过拨备、资本金等来核销不良贷款,与此同时,资产证券化也会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其次,商业银行以市场价值(而不是账面价值)把不良资产出售给市场化的坏帐处置机构,由后者负责处置。最后,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已经处理得比较干净了之后,再由中央政府来进行新一轮注资。

    最后,我想谈谈资产证券化,这是我们团队近年来比较关注的一个领域。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从2013年起至今,发展非常快。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对中国商业银行有这样两个好处,首先是可以提高银行的资产周转率。在银行的坏帐压力上升之后,提高资产周转率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其次,可以帮助银行同时处理优质资产和不良资产。

    通过比较各个国家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模式,我们的建议是,第一,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兴起也可能是为了应对银行体系流动性问题,也可能具有政府主导的特点;第二,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未来的调整,MBSREITs会成为中国主流的资产证券化产品; 第三点,我们觉得中国不一定要学美国,中国可以借鉴欧洲搞表内证券化,中国可以借鉴日本搞信托证券化(SPT),我们建议中国要有专项的证券化立法和一个统一的监管体系。

    由于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还缺乏长时段的时间序列数据,我们很难用当前的中国数据来做一些稳健的定量研究。因此,我们用美国的数据做了两篇结果比较稳健的实证研究。首先,我们发现,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显著提高商业银行的ROE。主要渠道一是提高资产周转率,二是提高杠杆率。有趣的是,发行ABS对于商业银行ROE的促进作用要高于发行MBS。其次,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将会显著降低银行经营的稳健性,主要渠道是通过提高杠杆率来降低了资本充足率。但是,这里存在一个门槛效应。在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比较简单的发展初期,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其实可以提高银行的经营稳定性。随着产品结构日益复杂,衍生链条越来越长,资产证券化会对银行的经营稳定性产生显著负面影响。

    因此,对中国而言,咱们应该尽可能地把资产证券化的产品结构控制得比较简单,防范重复衍生,缩短证券化衍生的链条。这样我们就可以既充分利用证券化的好处,同时避免和防范相关危害。

    谢谢大家。

注:本文为笔者近期在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的演讲实录,已经笔者本人审阅。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304篇文章 11小时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