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盘古智库宏观周报第201635期
 
摘要
 
2015年以来,不良资产行业尽管规模实质扩张,创新模式层出不穷,亦显现出三个主要问题:第一,价格分歧愈演愈烈,整包转让动力不足;第二,资产情况空前复杂,处置方式难以复制;第三,参与各方诉求各异,行业格局面临重塑。上一轮不良资产处置恰逢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众多不良债权随着行业回暖自然化解。但本轮不良资产处置遭遇经济下行和供给侧结构失衡双期叠加,债权分布又多集中于煤炭、钢铁等“两高一剩”行业,处置难度不容乐观。金融机构如果一味坚持“以时间换空间”的传统思路,依然以简单腾挪的方式处理不良资产,将面临愈发严重的风险累积。
 
尽管行业喧嚣不绝于耳,但金融机构如何“转危为机”的核心逻辑正在形成:对金融机构而言,掩盖、推迟风险不如主动管理风险。首先,对于强周期行业中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差的企业,通过集中打包方式出售。第二,对于强周期行业中规模较大、具备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债转股等方式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等待行业复苏。第三,对于具备产业整合价值的企业,积极对接渠道盘活资产,并提供相应资源及资金支持。最终以产业盘活带动债权盘活。
 
一、行业乱花,渐迷人眼
 
行业规模实质扩张。在资产规模层面,以华融和信达2016年中报披露数字为例,华融上半年新增收购不良债权资产约1749亿,同比增长78%;信达不良债权资产收购规模亦达692亿元,同比增长近20%。在机构数量层面,银监会自2014年至今已批复成立三十余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负责集中处置本地的不良资产。私募性质的不良资产投资基金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近两万亿规模的市场机会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场机构共同参与。
 
创新模式层出不穷。债转股、不良资产证券化、特殊机会投资基金等名词长期占据新闻的显著位置。其中,债转股和不良资产证券化从政策发文到项目落地,效率之高令人咋舌。受自身经营和监管压力,金融机构有较强动力通过创新模式解决存量问题,亦从另一层面促进了不良资产行业加速发展。
 
二、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价格分歧愈演愈烈,整包转让动力不足。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不良不断暴露,金融机构核销压力增大,以适合的价格将问题资产整包卖给AMC本是较优选择。但是,不良资产回收本就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为保证利润率,买方自然希望充分压低价格,对应金融机构较大幅度的亏损。这显然是对方难以接受的。加之行业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买卖双方在价格方面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分歧。价格分歧也成为迫使部分金融机构不断通过展期、代持等手段掩盖不良资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资产情况空前复杂,处置方式难以复制。以不良资产证券化为例,尽管产品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但对应的底层资产均为多轮筛选之后的优质资产,且在定价方面做出了较大让步,不具有可复制性。此外,上一轮不良资产处置恰逢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众多不良债权随着行业回暖自然化解。但本轮不良资产处置遭遇经济下行和供给侧结构失衡双期叠加,债权分布又多集中于煤炭、钢铁等“两高一剩”行业,处置难度不容乐观。
 
参与各方诉求各异,行业格局积极重塑。四大行纷纷表态建立资产管理公司专营债转股,是商业银行主动开拓不良资产业务的重要标志。四大AMC对本轮债转股的参与度较低,行业格局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出于价格分歧和战略布局的考虑,商业银行在本轮处置中倾向于自主寻找深入发掘资产价值的方式,而不是简单将资产一次性剥离给四大AMC。因此,未来AMC的定位和行业格局都将经历一次显著重塑。
 
三、喧嚣之外,逻辑渐明
 
对商业银行而言,掩盖、推迟风险不如主动管理风险。不良资产处置所需专业并不属于商业银行的传统优势领域。因此,在业绩和监管双重压力下,银行管理层存在掩盖和暂时转移风险的强烈动机。这种“持有-等待”策略在经济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很难长久维持,并将持续累积风险。不良资产处置可选的主要路径只有两条:企业僵死,债权认赔核销;或者产业盘活,企业恢复造血能力,债权完整回收。如前所述,既然宏观环境决定了经济筑底过程将持续较长时间,因此不解决企业实际经营问题的处置方案,最终都可能导致认赔退出的结果。正如此,商业银行应将积极盘活资产、主动管理风险放到首要位置,对不同类型的不良资产,采取不同的处置逻辑。
 
对于强周期行业中规模较小、综合实力较差的企业,通过集中打包方式出售。此类企业数量庞大,在行业中核心竞争力较差,且多数不符合国家“供给侧改革”的战略方向。即便行业复苏,企业也缺乏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脱困。因此,针对此类企业可选择打包出售,由四大或地方AMC通过集中诉讼、资产保全、拍卖等方式对债权进行最大限度的回收。
 
对于强周期行业中规模较大、具备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债转股等方式降低企业财务成本,等待行业复苏。此类企业在行业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出现不良多缘于行业周期或暂时的流动性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国发【2016】54号),债转股已经被列为企业降杠杆的一项重要工具。在强周期行业的下行周期中,企业去杠杆和商业银行化解不良可以通过债转股方式取得较多共识:一方面,企业债务转为股份,为企业节约大量的财务成本支出,有助于企业渡过难关;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良债权经过重组变为股权,既可视为暂时化解不良压力,亦可看做对行业周期的提前布局。经过等待后亦能从行业复苏中获取更大利益。
 
对于具备产业整合价值的企业,积极对接国有和民营渠道盘活资产,并提供相应资源及资金支持。以产业盘活带动债权盘活。经济下行周期是产业整合的黄金时期,优质企业将借助强大的产业实力和较低的融资成本迅速扩张。2015年以来兴起的并购风潮正是出于这种逻辑。客户资源是商业银行的天然优势。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亦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充分寻找和介入产业整合的浪潮,将银行资源(正常或不良)引入产业集群,辅以对优势企业的“投、贷联动”,在化解不良的同时,亦完成了对传统经营模式的革新。
 
不良资产行业的喧嚣背后,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如何在“L型筑底”的大环境下寻求发展机遇的逻辑正在形成。金融机构应发挥自身优势,认清形势,以产业投资思维逐步替代放贷思维,才能由“危”转“机”,获得新的长足发展。
 
盘古宏观团队:张明、郑联盛、王宇哲、杨晓晨、周济
 
(张明为盘古智库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郑联盛、杨晓晨、王宇哲、周济均为盘古智库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303篇文章 6天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