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十九大报告解读系列之一
 
如果从经济金融的角度来解读本次十九大报告的内涵,那么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将是,经济金融政策的重点从过去的强调发展速度与效率,开始转变为强调公平、平衡与包容性,市场与政府的定位与角色则由过去的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为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并举。其实,过去五年以来,本届政府的很多举措都在反映上述转变的发生,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环保督查,加强金融监管以促进金融资源脱虚入实、防范金融空转,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加剧,对资本跨境流动的监管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减贫与反腐的强调等等,这意味着,本届政府在经济金融领域的执政思路不仅新旧延续性强,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会一以贯之。同时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无论是要提振中国经济潜在增速,还是要促进金融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抑或是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加快实体经济结构性改革都至关重要。
 
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与两个十五年
 
这是十九大报告中三个非常重要的新提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从这句话的整体判断中可以看出,2018年至2020年这三年是连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时期。
 
“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这给出了未来三年时期内最重要的三项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最重要理论成果。提出这个成果的历史背景有三:一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二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三个背景的第三点,应该是非常新的提法,凸显了中国模式的全球意义,这也是四个自信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提法的转变值得高度重视。事实上,从1987年的十三大以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都一直被界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提法的转变,一方面意味着中国的社会生产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社会生产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这让我们想起了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两会期间曾经提出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四个结构性问题;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进一步上升为“美好生活需要”。那么,什么是“美好生活需要”呢?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可以看出,美好生活需要至少包括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二是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共服务品的需求。例如,针对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房地产问题,十九大报告指出了“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阶段的提法,最早源于邓小平同志。他曾经提出,中国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要用20年左右时间将人均收入翻两番(从1980年的250美元左右提高至2000年的1000美元左右),基本实现温饱与小康;第二步,是要再用五十年左右时间,使得中国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不难看出,十九大这个两阶段的提法与之前小平同志提出的两阶段提法从本质上来看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2000年至2050年这五十年可以进一步地划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00年至202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2020年至2035年)以及“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2035年至2050年)。两阶段的提法一方面有助于凝聚全社会共识,另一方面有助于保障政府执政思路的延续性。
 
二、基本方略与发展战略中的经济内涵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这是未来理解中国政府整体执政思路的关键所在。在这十四条基本方略中,至少有五条与经济金融领域密切相关。我们争取在每条方略中挑选一句话来概括其主要内涵。
 
第三条,“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第四条,“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第八条,“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第九条,“坚持人和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第十三条,“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这一条基本方略,其实中国政府在对外开放方面的诉求与愿景。
 
在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又具体提出了六条发展战略,这无疑将成为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中国政府经济领域政策的重要指南。
 
第一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里面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进一步强调了中国政府推进金融“脱虚入实”的决心;第二,提出了“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得到更加坚决的推进落实;第三,报告指出了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第二条,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这意味着国家未来会在科技创新领域增加更多的资源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这意味着对科技研究领域创新的若干掣肘未来会显著放松。
 
第三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是在为加快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改革铺平道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意味着18亿亩耕地红线恐怕不会放松。
 
第四条,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里面最值得重视的两句话分别是,第一,“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句话意味着超大城市的发展思路没有得到采纳,城镇化的格局占据上风;第二,“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重点区域。
 
第五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意味着以供给侧改革为代表的政策思路将会进一步延续。
 
第六条,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如果与过去的开放思路相比较,“陆海内外联动”,重点在于“陆”;“东西双向互济”,重点在于“西”。“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不过,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重心,恐怕会回归贸易,而非金融。
 
三、十九大报告中涉及金融的内容
 
在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部分的第五条“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涉及金融的有三句话。第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第二,“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第三,“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这三句话中的第一句与第三句,也即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以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是与今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一脉相承的。这里不用做过多的解读。但关于“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是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提法。我们对之的解读包括:第一,这意味着未来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仍以总体流动性操作为主,货币政策不必过多着眼于控风险;第二,这意味着十九大之后金融监管偏紧的格局将依然延续,控风险与去杠杆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金融监管不会显著放松;第三,这意味着央行将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两个领域同时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宏观审慎政策目前主要是由央行来负责实施;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央行,未来央行也会更多地牵头负责与三会之间的沟通。
 
四、总体评价
 
我们认为,如果从经济金融的角度来解读本次十九大报告的内涵,那么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将是,经济金融政策的重点从过去的强调发展速度与效率,开始转变为强调公平、平衡与包容性,市场与政府的定位与角色则由过去的以市场调节为主,转变为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并举。
 
首先,十九大报告将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界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意味着,未来要将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平衡、更充分”。
 
其次,十九大报告将未来三年(2018年-2020年)三大任务定义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与污染防治。这其实意味着对过去经济发展思路的反思与调整。
 
再次,我们的计算表明,要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番的目标,未来三年的GDP增速只要保持在6.3%即可。而且,近期把研发支出计入GDP的新方法,使得满足GDP翻番目标的任务更容易实现。因此,中国政府短期内保增长的必要性已经下降,提高经济增长效率与可持续的重要性则随之上升。
 
其实,过去五年以来,本届政府的很多举措都在反映上述转变的发生。例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环保督查,加强金融监管以促进金融资源脱虚入实、防范金融空转,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加剧,对资本跨境流动的监管加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减贫与反腐的强调等等。这意味着,本届政府在经济金融领域的执政思路不仅新旧延续性强,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也会一以贯之。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正如我们在今年的半年度宏观经济报告中所指出的,导致金融空转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效率的持续下滑,这种下滑可以从全要素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增速与实体投资回报率的下滑中反映出来 。无论是要提振中国经济潜在增速,还是要促进金融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抑或是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中国政府都需要通过促进重大结构性改革来提振经济增长效率。我们期望,在十九大之后,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风险可控的土地流转改革、服务业部门向民间资本的进一步开放、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更具包容性的城市化等重大结构性改革,能够显著提速。要真正守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除了加强金融监管之外,加快实体经济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303篇文章 22小时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