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不能将建成小康社会狭隘理解为GDP翻一番,应更关注减贫
从减贫的维度看,中国已很大程度上完成小康社会目标
今年经济增速达到5%-5.5%就很不错,合理下调今年增长目标更理性
适度宏观政策扩张有必要,但不宜过度扩张
合理上调赤字率突破3%是有必要的,全年降准四次概率更大
 
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令中国如何实现两个“翻一番”成为焦点。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明看来,不能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狭隘定义为GDP总量翻一番,更应该关注贫困问题,从近几年更大力度推进减贫的维度来看,中国很大程度上已经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他在接受路透专访时指出,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尚无法确切估量,一季度经济的确不太乐观,这时候适度的宏观政策扩张有助于避免经济失速,平滑短期波动;但要警惕不能实施过度扩张的宏观刺激政策,人为去拔高经济增速,这样只会加大资源配置扭曲程度,并让此前去杠杆去产能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功亏一篑。
 
他认为政府需要保持定力、顺势而为,适度下调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或区间是更为理性的做法,千万不要再去追求过高的速度,今年经济能实现5-5.5%的增速就已非常不错。
 
“小康社会不在于速度,不在于经济的总量,而是人民生活的幸福程度,尤其中低收入阶层的感受,”张明称,“不能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狭隘地定义成GDP总量翻一番,小康社会包括很多维度,比如减贫就是很重要的一个维度。”
 
他指出,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老百姓生活要相对比较富裕。中国现在基本消除了贫困县,贫困人口也已经很少了,这是建成小康社会很重要的一个维度,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维度;近些年中国中低收入群体和社会保障比以前有很大改善,至少在底层人民的福利和幸福感方面是有显著增强的。
 
“但现在无论市场还是媒体都非常执着于两个‘翻一番’这个非常狭窄的经济增速的目标,这有些以偏概全。”他说。
 
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在2013-2018年农村累计已减贫8,239万人的基础上,2019年再有1,109万贫困人口脱贫,连续七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则降至0.6%,低于2018年末的1.7%,亦远低于2012年末的10.2%。中国向着消除绝对贫困迈出一大步。
 
体现在收入层面,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快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1.8个百分点。
 
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今年不仅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决胜之年。
 
但新冠肺炎疫情这只突然爆发的“黑天鹅”让中国制造这辆高速列车骤然停驶,春节后各种“硬核”防疫措施导致工业复工缓慢,餐饮、文娱、旅游等服务行业彻底停摆。
 
另外在中国疫情有所缓和之际,海外其他国家如韩国、意大利等国疫情却有愈燃愈烈之势,上周五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疫情对全球风险的评估上调至“非常高”,全球股市单周市值蒸发达5万亿美元 (Full Story)。这给全球经济、以及处于全球产业链上的中国出口前景都带来高度不确定性。
 
周末公布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2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CNPMIB=ECI断崖式下降至35.7,比上月剧降14.3个点,创有记录以来最低,而上一次制造业PMI降至40下方还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刻;2月官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甚至跌破30,环比大降24.5个点至29.6,亦创有记录以来新低。(Full Story)
 
“今年增速能达到5-5.5%就很不错了,不要再去追求过高的目标。疫情给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冲击,在这种情况下,适度下调增长目标或增长区间是很理性的做法。”张明称。
 
他认为,重大风险冲击下经济增速下行本身就是合理的,是资源配置对这个重大冲击的一个自然的反应,这个时候去人为拔高增速,反而会带来资源配置的恶化,而不是优化,这个时候应该更要审慎,要顺势而为。
 
“好不容易才把之前积累的金融风险、债务风险等控制住,而且本来经济下行就会加大这些风险,所以这个时候为了稳定短期经济增速而投入过多的资源,再来一次过度扩张,短期增长可能会起来,但也会带来更大的扭曲,”他称。
 
一季度是否负增长需看复工情况
 
去年年底中国多位知名经济界人士还在就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是否要继续“保6”展开激烈辩论。但短短两个月过去,世殊事异,眼下中国金融市场人士讨论最多的是一季度经济增速是否会负增长的问题。
 
张明表示,一季度GDP即便不是负增长,也是很低的,疫情的变化的确超出了预期,从PMI来看一季度的确不太乐观,具体则要看3月疫情防控和企业开工情况。目前疫情看起来已经到了拐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月复工应该差不多了,但中小企业复工因为农民工返岗不到位还很差。
 
另外,服务业受影响也很大,很难期望3月上半月餐饮、娱乐等服务业能恢复,3月下半月能不能全面恢复也是未知。
 
“今年1月经济受影响不大,受重创的是2月,不过有春节因素存在,去年2月其实也有半个月没怎么生产,所以个人认为一季度经济会不会负增长关键取决于工业开工情况,要看很多城市对人员迁移和服务业的管制能不能快速的解除,”他说。
 
如果3月这两个方面都做得比较好就不会负增长,因为服务业放开之后很多城市可能会有报复性的消费反弹;但如果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继续对疫情严防死守,3月服务业依然像2月这么低迷的话就有些危险。
 
国务院在2月18日下发“关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按照高中低三档科学划分疫情风险等级,低风险地区要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昨日,联防联控机制又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的通知”,可见对复工复产的急切。新通知将全国分为四种情况:湖北省和武汉市,北京市,湖北省周边省份及浙江省、广东省、黑龙江省等重点省份,以及全国其他地区,做出了详细指导和要求。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周六透露,截至2月25日,全国采购经理调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复工率为78.9%,其中大中型制造业企业达到85.6%;调查显示,大中型企业3月底复工率将升至90.8%,其中制造业为94.7%,分别比当前上升11.9和9.1个百分点。他预计3月PMI将会改善。
 
但中小企业仍不容乐观。工信部上周五介绍称,监测显示,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刚刚超过30%。
 
宏观政策适度放松可期
 
疫情发生以来,中国财税金融对经济复工复产的支持力度不可谓不给力。财政方面,通过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初估可减少三项社保企业缴费5,000亿元以上;3月1日至5月底还免征湖北境内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其他地区征收率由3%降至1%。
 
金融方面,中国央行节后在公开市场投放巨量资金维持流动性充裕,还祭出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驰援抗疫企业,经过财政贴息后企业融资成本不高于1.6%;央行还分别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1,000亿元、3,000亿元,再贴现额度1,000亿元。
 
“这个时候要有适度的宏观政策扩张,避免经济过度失速,因为失速会带来地方债务问题可能爆发、中小企业问题等,所以需要适度的宏观政策扩张去平滑经济的波动,而不是人为地使得经济增长反转,”张明称,“平滑就是让下行幅度轻一点儿,而不是要扭转为上升。”
 
他认为今年合理上调赤字率突破3%是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倘若还要维持赤字率不高于3%,只能是大规模举债了。
 
“宽松财政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地方的确已经没什么财源了,地方现在非常困难,土地卖不出去、地方各种税收又受到影响,本身地方债务高企还需要还本付息,期望地方政府来扩大支出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说。
 
因此要加大中央转移支付力度,但最关键的还是中央财政发力,中央可以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国债发行规模等,来实施一个比较宽松的财政政策。
 
截至2月24日,中国各级财政已经累计下达疫情防控资金1,008.7亿元。
 
张明预计货币政策也会比之前预想的更加宽松一些,他此前预期年内会有两到三次降准,现在预期会有三到四次,而且四次的概率可能更大一些,毕竟1月已经有一次降准,“现在看下一步降准也不会太远了。”
 
至于降息也是有可能的,他认为央行今年将继续通过调降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引导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顺势下调,今年LPR下调20基点的可能性是有的,而且降得越早越好;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和力度也会比较大,利率也可能进一步下调。
 
至于目前热议的调降存款基准利率,他认为下调意义没有那么大,因为现在老百姓的钱老老实实趴在存款上的比例很小,所以下调存款基准利率能不能真正降低银行负债端成本,进而压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是有很大不确定性的;不过下调也是有可能的,至少下调是货币政策放松的信号。
 
“今年肺炎疫情的确是对本届政府很重大的考验,甚至不亚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如何应对这次考验,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张明称。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此前强调,存款基准利率是中国利率体系的“压舱石”,将长期保留;未来央行将按照国务院部署,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等基本面情况,适时适度进行调整。
 
注:本文为笔者接受路透记者乔艳红的专访,原题为“不能将小康狭隘理解为GDP翻番,中国适度下调增速目标更理性”,来源于路透财经早报,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304篇文章 2小时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