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是我的朋友倪金节先生为我今年出版的新书《穿越周期:人民币汇改与人民币国际化》撰写的书评。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中国经济改革与转型“棋局”至为关键的两步棋,彼此交错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步棋走的好坏,直接关乎中国经济改革与转型的最终面貌。
遥想2005年7月21日傍晚,中国人民银行石破天惊,宣布放弃盯住美元,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眨眼之间,15年已经过去了。这15年之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历经了长达10年左右的持续、缓慢的单边升值过程(2005-2015);近10年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09-至今);以及以2015年811汇改为标志的人民币汇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
张明研究员在这15年间,持续跟踪研究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并于今年3月出版《穿越周期》新著。可以说,这本书是张明研究员过去十多年对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集大成作品,系统梳理清楚了人民币以及人民币汇率这十五年来运行演进的来龙去脉、理论逻辑和政策因果。
通过本书纵览这15年人民币风风雨雨,发现张明研究员已经形成了严密、系统的理论研究、政策分析的框架与逻辑,在学界自成一体。同时,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长期坚守学术理想和知识分子本色。正如余永定先生推荐序所言,“始终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学术的独立性和批评的建设性。”这些年来,学术界、政府部门、媒体乃至公众都非常关注他的研究成果,很多关键节点,总能听到他的专业声音。这其中也不乏曾引起社会强烈争论的观点。学术争鸣,越辩越明。比如当年关于中国热钱规模的风波,比如中国资本账户是否应该全面开放,比如外汇储备是否应该分给老百姓……这些众说纷纭的重大议题,因学者之间理性务实的学术争辩,答案变得愈发清晰。
最近这些年,张明研究员几乎每一两年都会出版一本新著。比如《全球危机下的中国变局》《危机、挑战与变革:未来10年中国经济风险》以及合著的《刀锋上起舞》等作品,也都十分专业精彩。我亦乐在其中,每次看完写上一两千字读后感受,谈谈对自己的启发。今天,系统读完这本近30万字的新作,掩卷沉思,分享两点内心感受。
首先,选择渐进疗法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此乃中国之幸。当年,特别是在世纪之初的那几年,休克疗法、一步到位系统推进汇率机制改革,一度甚嚣尘上。尽管历史无法假设和实验,尽管这段历程,中国经济也饱受资产泡沫、局部危机以及诸多“老大难”问题的烦扰,但得幸,对事关全局的汇率政策,中国选择了稳健前行,中国经济才走到了今天的规模和质量(GDP从2005年18万亿元增长至2019年99万亿元)。哪怕直到今天,包括资本账户开放在内的子改革,也依然未曾走休克疗法的冒进之路。
与十五年前相比,中国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明显。最新的世界五百强榜单,中国以129家企业上榜,首次超过美国企业数量,而2005年这一数字是18家。另外,在5G等关键技术领域,中国开始领先大洋彼岸(美国司法部长威廉·巴尔:这是19世纪末以来,历史上第一次美国没有引领下一个技术时代)。
如果当年我们选择类似广场协议的方案,采取一次性将人民币汇率升值20%到30%,资本账户洞开,汇率自由浮动……那么这15年很可能就是失去的光阴。当年的休克疗法,让日本因此失去二十年,但是日本企业选择了向下扎根,在基础算法、材料、工艺、传感器等数字技术底座,一扎到底。如果中国没有选择渐进疗法,我们是否能有日本“换道发展”的好运气和好归宿,还真是难说。
“短期内仍应保持对资本账户的适当管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远比汇率的稳定性更重要;努力抑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上升,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继续遵循这些一以贯之的汇改政策建议,对于保证中国企业由大变强、宏观经济稳健发展都至为关键。汇率政策一着冒失、满盘皆输的风险,仍然随时存在。
其次,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已引起美国政客忧虑和反击,但这一步棋也是迫不得已。从世界经济史来看,将本币国际化作为一项政策专门推进,确实少见。但对中国而言,“背负本币国际化之重”前行,却是必选项。此议题之关键,《穿越周期》选择了以六成以上篇幅在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主线以及具体思路等问题。
美国如今世界第一,得益于军事霸权、科技霸权和美元霸权三位一体,而美元这一货币霸权,是其他霸权的根基。如果说中国领先了5G技术给科技霸权捅了个小窟窿,那么人民币国际化则给美元霸权也戳了个小窟窿,尽管进程比较缓慢,但这个窟窿也已经引起了美国政客的注意。一旦此项大业功成,对美元本位的“地基”,或多或少自然会产生一定撼动的效果。
天下苦美元本位久矣。比如,美国打压华为已经两年多,行政、司法、外交、技术制裁等大招都已经用上,但美国政府仍然保留了最后的绝招,至今也未敢贸然祭出:掐断华为的美元结算系统。美国政府早已图穷匕见,但若真走到这一步,相信还是超出了绝大部分人的想象。正因为美元霸权的蛮横,“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创造超主权储备货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全球有识之士对改革美元本位制的迫切需求。
过去十多年,通过“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推动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积极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三条主线,中国货币当局确实把人民币国际化确实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不过,这些举措更多是在“术”的层面较量,诸如人民币计价这样侧重“道”的层面步伐过于缓慢。目前,中国在大力发展以本币计价的原油期货交易等市场,但类似这样真正从“价值尺度”高度发力的举措还是太少。对此,《穿越周期》提出了一个重要抓手:努力推动构建天然气人民币体系,尤其是鼓励人民币作为中国国内及周边区域天然气交易的计价货币。”确实如此,货币计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得大宗商品者,得天下。
局限于术,困遁于道;术道失衡、跛足缓行。这是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整体局面,特别是2015年下半年以来。即便如此,人民币“行百里方才三十”,美国政客已经忧心忡忡。这势必将为今后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更多的外部噪音,也为本就不算顺利的人民币国际化蒙上了更多不确定性阴影。
眼下,人民币汇率改革已经基本确立了市场化运行机制,短期内资本账户审慎开放的大方向也不大可能发生变化。历经十多年的人民币国际化,开弓没有回头箭。这是一项难度超高的系统工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做到“箭中靶心箭离弦”。美元之霸,非短期之功。英镑、日元、欧元以及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马克,都是饱经风霜,至今难言国际化有多成功。
如今,全球经济遭遇新冠疫情,面临诸多风险。人民币国际化确实需要拓展新的策略思路,在价值尺度(计价)、储藏储备手段等方面谋定而动。着眼于未来十年,以人民币国际化的“小成”为中国经济保驾护航。正如张明研究员所展望:“若10年后人民币能够超过英镑和日元,稳居全球第三国际货币,将是一个非常现实且令人骄傲的目标。”(完)
(作者为财经作家,中国科大国金院全球经济与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
《穿越周期——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东方出版社,2020年3月版。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