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注:这是我的朋友郑联盛博士为《宏观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与资产配置》撰写的书评。郑联盛博士现为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他也是我在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师弟。记得当年我到世经政所读博士时,他同年也来世经政所读硕士。联盛是地地道道的多面手。本科毕业到上海造大飞机,硕士期间在路透实习,之后先后在财政部亚太财经中心、中信建投证券与广发基金工作。兜兜转转一个大圈子,最后又回到社科院系统。联盛也是实实在在的快枪手,无论是论文、课题、随笔,都写得又快又好。他是福建泉州人,自然对茶很有研究,每年都会给朋友们带一点自己家或者邻居家茶园的新茶。更重要的是,他也喜欢喝酒,自称“好色之徒”(喜欢啤酒)。我们曾经有很多次在各地千奇百怪的经历,譬如一起下过幽深的矿井、一起在梅江边品全牛宴、一起在香港进行投行般频率的造访、一起被大国企客户坑掉课题费、一起在长沙被当地朋友们灌趴下(之后再痛苦地同坐高铁去上海)、一起去过医院急诊室(他荞麦过敏)。当然,我们也合作过不少的论文、评论与书籍。总而言之,联盛既是优秀宽厚的学者,又是地地道道的暖男,还是风格浩荡的酒友。正如韩昌黎所言,知音者诚希,念子不能别。行行天未晓,携酒踏明月。

 

张明研究员长期专于研究,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张明兄新著《宏观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与资产配置》业已面世,我们一小撮人先睹为快,荣幸之至。读及深处,颇有感慨。这是一本运用简单语言来揭示复杂市场的前沿之作,是一本真正用经典理论指导金融市场实践的开山之作,是一本基于传统理论分析框架而又紧贴金融市场现实的融合之作。我窃以为张明研究员亦将本书作为其学术研究的市场检验,同时也是其市场研究的理论升华。

 

扎实框架

 

谋篇布局凸显学术积淀。新作分为上中下三篇、十二章。上篇是关乎长期的经济增长,中篇是相对短期的经济波动,下篇是机构个人关注的资产配置。上篇从增长奇迹、经济放缓、结构性改革、产业新机遇等四个方面来阐释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中篇从经济波动分析的思想工具、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分析框架、中国政府经济政策主要工具、国际收支与国际投资头寸等来分析中国的经济波动。下篇则从汇率走势、黄金与原油、房地产等领域来分析资产配置,并给出了资产配置的十条建议。

 

大道至简,方显本色。新作不仅谋篇布局具有扎实的框架,而且在各个部分的分析中更是采用经典的分析框架。不管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增长函数,还是经济波动中的各种分析模型,以及各类政策工具的演进机理,张明研究员都用极其简单的框架来诠释经济与市场。学习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开放条件下的IS-LM模型,这些是本科学生最基础的经济学知识。但是,我们有多少人将最为简单的模型运用于我们的研究分析和市场投资之中呢?

 

我年轻时候曾作为券商卖方,去一家大基金公司买方路演,其投资总监桌上放着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当时想怎么也要放本多恩布什的吧,或者国富论什么的。后来自己也作了买方的研究员,才慢慢明白曼昆《原理》能说清楚的,就不用去请教多恩布什了。能简单明了、一针见血,就不要故弄玄虚、假装深沉。真金白银,深沉不起。现在再想想,放不放本书,放什么东西,根本并无所谓,重要的是心中自我的那个框架至少要让自己信服。

 

数据说话

 

《宏观中国》用了大量数据图表来阐释增长、波动与配置。如果数据是真实的,那么她就是用事实说话。这是学术研究和市场研究相互印证的最好方式。学术研究都会专注于理论机理如何演进,数理模型如何完美,计量工具如何先进,而市场研究则是需要在经济现实中寻找趋势、趋势偏离及其中的内在缘由并做出投资决策。我们经常遭遇学术研究与市场研究的正面矛盾,市场变迁无法得到理论的支撑,或者学术结论难以得到市场的验证。一定程度上,理论给我们树立一条参照曲线,市场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对参照的偏离。当这种偏离长期存在的时候,我们就要思考这是理论的不足还是到了纠偏的时刻。这个时候数据可能就会说话了。

 

 对数据的敬畏之心。张明兄在2015年-2016年带着我们一帮小兄弟做过一段时间的“准市场化”的宏观经济与市场分析,我们当时的宣言就是“可验证”。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基于数据做出一个判断,然后与市场相互校验。由于当时是写的是周报和季报,而周报经常被“打脸”,但是,运行一年后也幸运地挤进市场阅读影响力的前3名,并得到一些市场大咖的认可。旋即,张明兄履新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做真正的市场化研究。以至今日《宏观中国》出版,他始终坚持这种可能被打脸、但是求验证的市场研究基调。对于爱惜羽毛的学者,实属不易。但是,这是一个市场研究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市场研究者和市场参与者提升自己的基本途径,对于市场、对于数据、对于偏离,要有基本的敬畏之心。

 

洞悉市场

 

和大多数宏观经济相关的著作最为不同的是,《宏观中国》一书的资产配置篇。理论指导实践,要么指导政策,要么指导市场。作为一个市场研究者,张明兄将本书最后的落脚点放在了资产配置而非政策建议。如果允许,我会将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资产配置”,第二部分是“其他”。不是说“其他”不重要或者不优秀,而是说资产配置部分凸显了市场研究的特色。

 

新作对汇率、黄金与原油等大宗市场、以及房地产等资产配置进行了分析。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一起讨论了黄金的投资,我们都认为黄金是要买的,但是也不要买太多。正如张明研究员在资产配置中指出,资产配置需要考虑的是真实收益率,从这个角度出发,黄金并非是最好的投资品种。但是,为何我们又喜欢黄金,因为我们其他资产真实收益率要么过高、要么过低。比如,有的股票资产的长期真实收益率是较低的,甚至有很多可怜的“韭菜”,包括我。再比如,国内房地产资产的真实收益率是极高的,为此出现很多赶不上趟的“过客”,也包括我。

 

由于对黄金深入讨论,以至于我对“黄金”两个字都非常敏感。此前,由于住在安定门外,出去遛弯时候看着中国黄金就情不自禁,最后造成经常光顾中国黄金旗舰店的习惯。请不要认为我经常去买黄金,我经常去主要是路过。另外,光顾中国黄金旗舰店主要是两个目的:一是看看自己多矬,检验一下黄金价格是不是又与研究相左;二是算算自己多穷,计算一下每月工资能不能买上几克黄金。

 

韭菜段子

 

刚刚开始有一点奇怪的是,对于资本市场的配置建议没有专门的介绍。不过,当想起学术分析的基本框架之时,我自己又会有点胆怯。“股票市场是经济晴雨表”,回顾中国证券市场近30年的发展历程,我需要用什么理论来描绘中国股票市场的走势呢?结论可能是:理论是苍白的,只有市场之树是常青的。我们刚刚完善了证券法,又正在进行诸如注册制等重大改革,真诚希望能构建起一个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对于一个比较关注金融风险的研究人员,我则希望将投资者权益置于更高的位置上。“韭菜”最好出现在饺子里,而最不应出现在资本市场中。

 

本书的两个细节我期待读者进一步挖掘:脚注和段子。脚注是大多数人容易忽视的地方,但是,看过法学类期刊的人都知道,脚注实际上是最为扎实的依据。本书脚注下的参考文献及说明,大多是相关问题最为权威或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宏观中国》专业水平最好的“诠释”之一。“凤凰男”、“拼爹”等段子本是大家茶余饭后消遣的内容,但是,也散落于本书之中。我们知道有时候段子背后的深邃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思考。经过市场锤炼的人大多喜欢段子甚于精深的专业报告,为何如此?因为她简单、不作、无需解释、令人信服。

 

 

 

 

《宏观中国:经济增长、周期波动与资产配置》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409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