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注:笔者与研究团队成员合作的新著《中国攀升:长期经济增长的世界意义》近日在东方出版社出版。本文为这本书的序言。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可以直接在京东上购买此书。

 

张明等:《中国攀升:长期经济增长的世界意义》,东方出版社,2020年7月版。

 

1995年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读本科时,我的专业是国际经济。1999年与2004年我分别在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硕士和博士时,我的专业都是世界经济。2007年至2020年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研究领域也是世界经济。可以说,我与世界经济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西方发达国家,没有“世界经济”这个学科,取而代之的是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更加细分的学科领域。据说,世界经济学(World Economics)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经济学家哈姆斯在其著作《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1912)中提出来的。事实上,世界经济是从发展中国家视角出发来研究世界经济运动规律的学科。例如,苏联政治家布哈林就曾写过一本名为《世界经济和帝国主义》(1923)的小册子。
 

世界经济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形成与发展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紧密联系的。世界经济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大致有四: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至机器大工业阶段;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与巩固;三是国际商品交换的大发展;四是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世界经济学是研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全球经济有机整体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经济学科。其目的是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扩大和加强各国经贸关系提供决策依据。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经济学学科,除经济学知识外,还需借鉴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历史地理学等多方面专业知识。

 

世界经济是由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共同运动的有机整体。世界经济的行为主体主要有主权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两大类。主权国家主要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非国家行为主体主要分为国际经济组织和跨国公司,而国际经济组织又可分为全球性经济组织与区域性经济组织。换言之,世界经济学主要就是研究上述不同行为主体在全球范围内的互动与博弈。
 

世界经济包含众多具体学科。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就将世界经济学科划分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经济发展、全球治理、大宗商品与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政治经济理论等研究室。可以说,世界经济学科的细分,对于提高世界经济学的研究质量而言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如果研究人员仅仅聚焦一个子学科的研究、而忽视了从整体上的研判与把握,那么也容易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

 

目前国内世界经济学界面临的一个尴尬是,虽然大学还存在世界经济这个专业设置,本科时也开设世界经济这门课程,但无论是大学老师还是博士生,选择世界经济作为研究题目的寥寥无几。这是因为,当前国内顶尖经济学期刊更加鼓励技术化、模型化的研究,因此关于细分领域尤其是有着微观数据支持的细分领域研究(例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更容易发表。而进行宏观、综合、长视角推演的文章,通常很难在经济学顶尖期刊发表,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转为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期刊上发表。

 

造成上述尴尬局面的一个原因,在我看来,在于世界经济专业迄今为止缺乏高水平的研究生教材与辅导读物。目前市场上关于《世界经济概论》的教材可谓琳琅满目,但这都是本科生的入门教材。然而如果要给研究生讲授世界经济课程,目前国内相关教材是相当匮乏的。而如前所述,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又缺乏世界经济这个学科,难以引入借鉴。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国内世界经济研究人员的持续性、集体性努力。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笔者所在团队的相关努力。当然,我们目前尚无精力来撰写一本关于世界经济的高水平研究生教材,而是试图结合我们之前的研究,为市场提供一本覆盖了一系列世界经济学中重要专题的辅导读物。一方面,这本书适合对世界经济研究感兴趣的研究者、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以及普通读者阅读;另一方面,本书也试图将对世界经济重大问题的探讨与前沿研究文献结合起来,帮助读者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寻找下一步的研究题目。
 

在本书的选题方面,我们经历了仔细考量。在确定选题之前,我们找到市面上几本关于《世界经济概论》的知名教材,试图厘清其逻辑结构。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编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的《世界经济概论》(张志敏、徐学慎、李林玥编,2019年版)包含“世界贸易的理论、政策及运行机制”、“世界金融的理论、政策及运行机制”、“国别经济”等篇目。又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世界经济概论(第4版)》(池元吉、李晓编,2019年版)包含“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和历程”、“世界经济的运行和协调”、“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等篇目。再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核心课经典教材系列”的《世界经济概论》(陈漓高、赵晓晨、杨新房著,2014年版)包含“国际分工形成与世界市场建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的发展及其体制演变”、“不同类型国家经济的演化与发展”、“科技进步与社会生产力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等篇目。不难看出,关于世界经济的研究,既有跨学科、跨国别的研究,也有细分学科、细分国别的研究,两者交织在一起。

 

在本书上篇,我们选择了六个世界经济领域中的重要问题展开研究,这六个问题依次是“中心—外围构架”、“赶超”、“危机”、“跨国公司”、“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指出的是,本书是从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视角来分析上述问题的。如果能够妥善应对上述问题,新兴市场国家就能够找到适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特色的崛起之路。
 

迄今为止,世界经济一直处于“中心—外围构架”之中,发达国家处于全球贸易、金融、投资体系的中心,而新兴市场国家处于上述体系的外围。新兴市场国家应如何突破“中心—外围构架”呢?如果另起炉灶的可能性不大,那么新兴市场国家就应该遵循自身比较优势、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与要素价格的变迁,新兴市场国家再沿着全球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区域攀升。事实上,中国经济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通过持续发挥比较优势与持续推动产业升级,已经在全球贸易分工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全球“双环流”分工格局下扮演着核心枢纽的角色(第一章:大国崛起:离不开中国的全球产业链)。

 

在新兴市场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赶超过程中,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都遭遇了“中等收入陷阱”。这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下降的原因,大致包括既有成本优势消退、国际分工被锁定在低端环节、收入分配恶化、结构性改革受阻、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等。而要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新兴市场国家就必须效仿成功经验,妥善应对劳动力增速下降与成本上升、积极改善国内收入分配、通过各种举措提升投资回报率与全要素生产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避免国内产业过早空心化(第二章:赶超: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系统性金融危机爆发是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并从此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最近几十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演进展现出以下趋势:一是区域性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概率显著上升;二是虽然新兴市场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更多,但源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具有更强的破坏性;三是发达国家能够将自身危机成本通过多种渠道转嫁给新兴市场国家。为避免本国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新兴市场国家应有效约束政府举债行为、克服财政赤字货币化诱惑、避免私人部门杠杆率过快上升以及保留合理的跨境资本管制。此外,国际社会也应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球金融安全网以及加强国家间与区域间政策协调,从而有效遏制金融危机的跨国传染(第三章:金融危机:百年启示录)。
 

跨国公司是实现发达国家全球战略的重要工具,也是现有“中心—外围构架”下发达国家从新兴市场国家攫取利益的重要渠道。但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行适当合作也是新兴市场国家更快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理性选择。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全球治理、技术进步和气候变化均产生了显著影响。新兴市场国家一方面应在国内加强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监管,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参加国际范围内针对跨国公司的合作治理。对于中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本国主导的跨国公司的规模与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如何对本国跨国公司进行治理也是一大挑战(第四章:警惕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数字经济时代的东印度公司?)。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面临的最重要挑战之一,能否妥善解决收入分配失衡也是新兴市场国家能否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之一。当前世界各国均面临国内不平等显著加剧和顶端不平等迅速扩大,而收入分配失衡加剧将会降低经济潜在增速、导致社会流动性下降、加剧金融危机爆发风险。导致全球收入分配失衡的主要因素包括技术进步、人口增长、教育与全球化等,但导致顶端不平等的主要因素则包括税收制度、政策优惠与金融自由化等。改善全球收入分配失衡的主要举措包括改革税收制度、加强金融监管、提高教育的平等性、妥善应对全球化负面冲击、提高劳动者议价能力、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等(第五章:揭开全球收入不平等的真实面纱)。

 

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是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受益者,但全球化的节奏与重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美摩擦加剧与新冠疫情爆发意味着全球化遭遇了严重逆风,短期内甚至面临逆转风险。全球化遭遇逆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全球化具有一系列不利影响,例如加剧国内收入不平等、放大经济金融风险、加大主权国家治理难度、挑战国家产业链安全、加剧全球气候环境问题等。要重新让经济全球化步入正轨,就必须构建更加包容性的全球化体系、提升全球化的可持续性、改进多边贸易机制、加强国家间政策协调,以及强化对国际资本流动和跨境税收的监管(第六章:经济全球化:周期特征、驱动因素与潜在影响)。
 

综上所述,一个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之路是非常艰辛的。一方面,它必须按照自身比较优势,脚踏实地地找到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并逐渐实现在“中心—外围构架”中的爬升;它必须吸收其他新兴市场国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推动劳动生产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它必须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避免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与爆发;另一方面,它必须既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合作,又努力避免本国经济金融体系被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控制,同时还要努力发展自己的跨国公司;它必须妥善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它必须在全球化逆风时期继续坚定支持全球化,因为开放多元的环境才对自己的赶超之路更为有利。可以说,中国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探寻崛起道路提供了难得的模板与范例。

 

在本书下篇,我们选择了四个维度来研究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经验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
 

在第七章“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增长:解锁增长密码”中,我们运用了一个简洁的经济增长分析框架,从劳动力数量、人力资本、实物资本、技术与制度五个维度,分析了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显著下行的原因、未来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以及有望高速增长的行业。
 

在第八章“中国经济的未来: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我们分析了中国政府出台“双循环”新发展战略的背景,剖析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与如何构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两个问题
 

在第九章“中国经济的开放:融入全球化与风险防范的平衡”一章中,我们回顾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情况,总结了中国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经验,对“十四五”时期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进行了展望,并对潜在风险进行了研判。

 

在第十章“中国经济的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路径与化解策略”一章中,我们从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与居民部门杠杆率轮动的角度出发,对未来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变及其后果进行情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应对策略。
 

本书是笔者与自己学生们的合作研究成果。第一章与郭子睿合作,第二章与仉力合作,第三章与刘瑶合作,第四章与陈胤默合作,第五章与李曦晨合作,第六章与刘锐合作,第七章与陈骁、郭子睿合作,第九章与孔大鹏、潘松李江合作,第八章与第十章由笔者独立完成。笔者酝酿了整个项目计划、制定了选题安排并提出了相应写作建议,各位同学列出了具体写作提纲并完成了初稿写作,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详细修改与全文统合。由于本文各章分别由不同写作者完成,写作风格与行文方式各异,虽然笔者已经努力进行了风格统一,但各章风格还是存在显著差异,质量也各不相同。这一点务请读者们谅解。

 

笔者从事研究工作已经接近二十年,这二十年内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与宏观经济。但由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这样的国家级智库长期工作,我的研究具有鲜明的对策性。各种著作、论文、课题、评论、要报集中起来,无非是对中国经济未来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中国未来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应对美国发动的战略性遏制与打压、如何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金融新秩序等提出自己基于学术研究的政策建议。而这些问题,其实也正是世界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与自己的研究团队,也将继续上下而求索。是为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303篇文章 6天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