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注:本文仅为笔者对原书内容的摘录,并不代表笔者完全认同文中观点。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金观涛:《消失的真实:现代社会的思想困境》,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3月版。

 

1、韦伯的重要性在于,自现代性起源以来,他是第一个认识到现代价值无论面临多大挑战都不能被放弃的思想家。
 

2、人文的真实性是主体通过对自然语言的理解,使他人的观念或过去发生过的社会行动可以在主体心中一次又一次地重演。科学真实对应着受控实验的普遍可重复性,人文真实是主体对社会行动参与或想象参与的受控过程的可重复性,我们称之为可理解性,它不能化约为科学的真实性。在一个健全的现代社会中,两种真实性结构都不可或缺。
 

3、现代社会的正当性论证是一项道德论证,它既不可能建立在科学之上,也不能用有关事实的认识论原理推出。

 

4、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使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用符号结构把握世界的,这是认识论的一次伟大革命。因为符号对对象之间的对应是一种约定,主体只能用符号结构来反映对象的结构。这样符号结构的真实性只能源于经验的真实性。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切真实性均来自经验。

 

5、轴心文明起源的本质是将不同类型的终极价值追求(终极关怀)注入社会,形成不同的超越视野,包括希伯来救赎宗教、印度解脱宗教、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认知理性和中国以道德为关怀的传统文明。任何一种超越视野都包含相应的终极关怀及其规定的价值和经验,它们回答了生死问题并给出了“应然社会”的组织蓝图。其中,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认知理性因最终证明无法提供超越生死的意义,与希伯来救赎宗教结合,形成西方天主教文明,其在现代性起源过程中又进一步演变出现代科学。现代性起源于希伯来宗教和认知理性的分离并存,在这一过程中,认知理性进一步演变为现代科学。
 

6、把数学等同于逻辑使得哲学家不承认符号系统本身可以为真,更不可能认识到自然语言的真实性结构不同于逻辑语言。

 

7、在科学真实中,判别经验真假的方法是看受控实验是否普遍可重复,在此过程中主体必须悬置,换言之,主体仅仅控制受控过程。在社会行动和历史中,某一个人判别相应经验是否真实,唯一的办法是自己参与行动,或者想象自己参与其中,由此确认该行动是否可重复,即主体不能悬置,也就是说,主体不仅控制受控过程,还是其组成部分。
 

8、真实性哲学的目的,是把“人应该是自由的”真正建立在“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这一认识论前提之上。只有完成这一转变,人类才能在走出孕育现代社会的轴心时代之后,进入新轴心时代。

 

9、事实不同于价值,其被认为具有客观真实性,这保证了事实的公共性。如果事实失去了公共性,价值公共性将被完全摧毁。一个没有公共事实和共同价值的全球经济共同体是不可思议的。
 

10、所谓真实性判断力的“狭窄”,指的是当下只有具体的科学技术才具有无可怀疑的真实性,而对社会事实的公共性以及“什么是科学”这些整体性问题,大多数人失去了判别能力。所谓真实性判断力的“模糊”,指的是真实性反思能力的丧失。


11、哲学革命不仅没有用新的符号真实观来为现代社会建立更坚实的价值基础,反而否定了符号系统本身的真实性,从而加剧了真实心灵解体的趋势。20世纪哲学之死,指的是哲学语言学转向导致人文世界真实性的解体。

 

12、真实性是主体对对象的一种最基本的感觉和判断,它规定了主体对这一对象是忽略还是注意。这种最基本的感觉和判断,是进一步评价对象、规定自己和对象关系的前提。它是人类生存的条件,也是对科学和政治社会、哲学领域进行探索的认识论基石。
 

13、现代意义上的终极关怀可以重构,它们是轴心时代终极关怀的现代形态。多元的现代终极关怀应该可以和价值甚至科学的真实性互相整合,并构成现代人的真实心灵。
 

14、古代哲学注重本体论,近代哲学关注认识论,而20世纪哲学的焦点则转向语言。本体论关注“什么东西存在”或者“什么是实在的基本存在形式”。认识论要确定哪些东西是我们能认识的,以及我们是怎样认识这些东西的。语言哲学或者说“意义理论”则关注我们在何种意义上能够认识存在,而意义的首要载体就是语言。
 

15、在所有经超越突破形成的轴心文明中,价值的真实性直接由终极关怀的真实性推出。然后,终极关怀和价值的真实性划定了认知的目的和范围,从而确立了判别各种经验是否为真的结构。这样一来,人就成为三种真实性之载体。外部世界(经验)的真实性、人作为一个行动和价值主体的真实性与终极关怀的真实性互相整合,形成了真实的心灵。具有真实心灵的人承载着一种可继承的、不死的文化传统。
 

16、山水画实为程朱理学的视觉形态,它是程朱理学以道德为中心的宇宙秩序投射到绘画的结果,士大夫用画山水及观看山水画来实现道德修身。

 

17、在阿伦特看来,每个人必有一死,如果个人不注重价值的公共性,不能在公共领域保留自己的痕迹,那么个人自由就没有永恒意义,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基础也会被颠覆。
 

18、中国思想界之所以再次对康德有兴趣,是因为其在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意识到抛弃传统终极关怀的危机,以及在现代社会建立终极关怀的渴望。新康德主义继承康德哲学对数学、道德和价值的分析,用整全性理论回应现代性展开后的各种问题,是想重建真善美统一的哲学。所有这些探索有一个共同的指向,那就是在康德哲学中发现重建现代真实心灵的思想资源。
 

19、现代真实心灵之丧失源于启蒙运动中欧陆理性主义导致的“大分离”,以及英美经验主义和怀疑论无法响应“大分离”带来的挑战。康德哲学恰恰想在这两种主流思潮之外另开新路,以寻找现代普世价值的真实性。

 

20、康德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进行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论”转向,建立了一种以“判断”为基础的新哲学,力图重新证成现代性,给出一种真善美统一的理论。
 

21、根据欧陆理性哲学,数学是理性的纯粹状态,用它推出来的自然规律就是自然科学。理性不仅支配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还可规定终极关怀。康德对此的否定就是《纯粹理性批判》,也就是“第一批判”。按照欧陆理性主义,理性在人类社会中的表征就是法治、个人权利和道德规范,现代社会本质上是建立在理性之上的制度和社会行动。对其进行反思即重新界定“实践理性”,这构成康德的“第二批判”。欧陆理性主义不仅主张知识和社会必须处于理性的主宰之下,还提出审美和艺术也必须是理性的。对此进行再思考就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也就是“第三批判”。简而言之,康德哲学的本质正是破除理性主义用理性笼罩一切的谬误,指出理性在认知、实践和审美中各自的位置和前提。

 

22、康德实现了理性中心的转化。理性原本是整合数学、宇宙和人类社会法律的客观外在的法则,这时却变成人处理感性知识的一种模式,人自此成为科学理性的中心。

 

23、“实践理性”是指人意识到自己必须自觉遵循道德规范,人的道德自律成为理性的最高实现,其基础是人的自由意志。更重要的是,只有这种自律才能证明人是自由的。
 

24、康德在历史上最早把道德定义为向善的意志,从而将“道德律令”和“自然法则”区分开来,道德哲学从此诞生,这是一件划时代的事。

 

25、“第一批判”的内容是“我能知道什么”,“第二批判”的内容是“我能做什么”,“第三批判”的内容是“我能期待什么”。三者共同构成了“人作为人的条件”,即“人是什么”。其中,个人自由成为整个哲学系统的“拱顶石”。
 

26、康德指出,判断的形式有“量”(全称、特称、单称)、“质”(肯定、否定、无限)、“关系”(定言、假言、选言)和“模态”(或然、实然、必然)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各含三个部分。这样也就得到了12组纯粹概念的范畴。康德用“判断”重建了哲学,这是一座包含逻辑、理性和一切范畴的宏伟大厦。

 

27、“第三批判”是“三大批判”的中心环节,唯有判断力才能将理型转化为先验观念,判断力的形成受到“目的因”(理型的自我实现)的支配,以上构成了康德哲学方法的基础。
 

28、哲学同时面对如下三个问题:第一,必须找到现代价值的非宗教基础;第二,哲学应说明科学是什么;第三,为了保持真实的心灵,在真善美不断分裂成互不相关的领域时,必须重新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即进行科学、人文和艺术的整合,寻找一种统一的真实性哲学。

 

29、数学命题、数学客体的性质和关系因此也是永恒的、普遍的真理。这样,它们就彻底不同于经验命题,因为它们的证明是完全由思想给定的,不求助于任何经验基础。
 

30、亚里士多德指出,世间物体变化和运动的原因有四种:第一,质料因,即构成食物的材料、元素或基质;第二,形式因,也就是决定事物“是什么”的本质属性,这近似于柏拉图的理型;第三,动力因,即导致事物变化的动力;第四,目的因,即事物追求的目的。

 

31、形而上学是从古希腊科学经验真实观推出的真实性哲学,这种科学经验真实观强调外部世界独立于主体而存在,并可以用语言进行描述,因此它实际上就是今日人们称之为本体论的哲学。

 

32、形式逻辑是符号的等价取代和包含关系。
 

33、牛顿认为这是有意义的,“无穷小的速度变化”除以“无穷小的时间”等于加速度,由此就引申出力的概念。自此以后,一个由几何解释的数学世界,就拓展为一个由力学解释的世界。

 

34、在群论出现前,所有数学再抽象,和经验世界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有了群论之后,数学本身的研究便可以与经验世界完全无关。这是数学划时代的革命,抽象代数形成了。
 

35、推动20世纪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发展的长程动力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动力是哲学研究的语言学转向,也就是明确任何理论都是符号系统,必须从符号的指涉来定义其意义。第二种动力是必须解释数学真实再一次指向新的科学真实所导致的“科学革命”。第三种动力是必须说明为什么数学对科学如此重要,特别是当认识到数学不等同于逻辑时,数学是什么。

 

36、正是这三种动力规定了20世纪科学哲学的命运。一方面,逻辑经验主义作为科学哲学的前奏和反对形而上学的基调始终存在,而证伪主义科学观一度空前勃兴,构成20世纪科学哲学的主流形态。另一方面,20世纪科学史研究的各个门类虽然十分发达,却唯独没能从根本上认识“什么是数学”。20世纪末,除了由逻辑经验主义转化而来的分析哲学外,科学哲学和理论科学史在思想探索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37、什么是证伪主义的科学观?其核心是全称陈述不可能证明,但是可以证伪。波普尔的科学哲学的核心在于,科学和非科学的差别正是科学可以被证伪,证伪和提出新的猜想(全称陈述)是理性的本质。在此意义上,理性高于经验。经验虽然不是普遍有效知识的来源和基础,但是检验知识是否为真的标准。

 

38、波普尔还把证伪主义投射到价值系统,提出“否定性功利主义”。他认为人从来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好”,只能知道什么是“不好”,因此只能通过不断否定“不好”来逼近“好”。正是通过这种否定,社会得到改进。
 

39、任何一个可确证的单称陈述一定包含了观察者的全称,即原则上对应无限多个观察者,其本质正是受控观察普遍可重复。


40、一旦接受受控实验普遍可重复及其无限扩张为真,我们就可以推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自然数是受控实验普遍可重复及其无限扩张的符号表达。
 

41、科学发现的逻辑既不是波普尔那种对“可能被证伪之猜测”的提出和反驳,也不是库恩所说的“在某种范式指导下的解谜工作”或“创造新范式”,而是对普遍可重复受控实验的发现和扩张。
 

42、真实的科学经验由普遍可重复的受控实验及其无限扩张得到。我们可以用符号系统指涉真实的科学经验,数学则描述了规定这个符号系统的深层结构。换言之,界定什么是科学,需要三个不同的子系统。第一个子系统是科学经验,它是普遍可重复的受控实验及其结果。第二个子系统是逻辑语言,它是用符号指涉经验对象,用符号组成符号串表达对象的结构。第三个子系统是与符号串对应的另一个符号系统,我称之为深层符号系统。该系统的结构表达了受控实验的结构,保证了与经验符合的符号串之真实性。

 

43、在科学真实的三个子系统中,普遍可重复的受控实验属于经验世界,具有特定深层结构的数学属于符号世界,处于这两个系统之间的是一个具有双重结构的符号系统。其一重结构是正确指涉经验对象的符号串(科学理论),其二重结构是指,该符号串集作为一个整体,还具有自然数的纯符号结构,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这是一个具有双重结构的符号系统,一方面联系经验世界,另一方面联系数学世界,是一座横跨经验世界和符号世界的拱桥。
 

44、人文真实的拱桥亦由三个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第一,与科学经验真实对应的是人的社会行动;第二,与逻辑语言对应的是自然语言;第三,与数学真实对应的是观念和整个人文世界。

 

45、对科学真实这座拱桥的整体结构的分析,能为我们剖析包含主体的更为复杂的拱桥提供方法论。这一方法论包含三个组成部分。第一,真实性源于主体在控制过程中获得信息的可重复性;第二,在科学真实的研究中,逻辑语言第一次给出人如何正确地使用符号把握经验之方法。我们必须把逻辑语言从蕴含它的自然语言中剥离出来,也就是必须把逻辑语言和自然语言当做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第三,对于一座横跨经验世界和符号世界的拱桥,当主体不能悬置时,指涉经验世界的符号串之深层结构包含主体,其结构不是数学,但亦存在结构赋予它的真实性,这就是观念系统的可理解性。

 

46、本书只是想表明,即使在思想已死的漫漫长夜中,生命意义的追求仍可以存在,这就是深藏在你心中的哲学思考。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305篇文章 20小时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