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发表于FT中文网,2012年2月18日,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3年2月15日至16日,20国集团(G20)财政部长与央行行长会议在莫斯科举行。统观本次会议结束后发布的联合公报,依然是四平八稳、面面俱到,富有新意的亮点不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联合公报回避了目前国际社会上讨论激烈的汇率战问题。

    在财政政策层面,G20部长会议呼吁,发达国家应该制定可信的中期财政整顿战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发达国家在短期内仍然应该避免过快的财政紧缩。考虑到2012年第4季度美欧日经济增长集体低迷,联合公报特别指出,财政整顿需要充分考虑短期经济增长状况与现存财政空间。这意味着对那些经济增长低迷、且依然存在较宽裕财政空间的国家(例如德国与法国)而言,现阶段不应该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货币政策层面,G20部长会议隐晦地指出,货币政策应该为国内物价稳定及经济增长服务,但同时也应该关注并降低出于国内目的而执行的货币政策对其他国家的负面溢出效应。实际上,这是G20中一部分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在指责于2012年下半年集体实施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美国、欧元区与英国,当然,新的矛头更是直指安倍上台后日本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在汇率层面,G20部长会议重申,要求各国实施由市场供求决定的汇率制度,汇率波动应该反映基本面的变化,以及避免持续的汇率失调。这句话的矛头似乎仍是指向以中国为代表的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尽管人民币汇率在过去7年多时间内的升值幅度已经超过30%(无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还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均是如此)。联合公报进一步指出,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竞争性贬值。这句话应该是指向日本的,过去两个月时间内,日元对主要货币汇率出现较大幅度贬值,而安倍新政进一步加剧了日元贬值。做空日元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已经使得部分对冲基金赚得盘满钵满。

    本次G20部长会议的最大亮点,是重点强调要改善为投资服务的长期融资机制。联合公报指出,通过改善长期融资机制来刺激投资增长(公报还特别提到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为所有国家带来经济与就业增长。而为投资服务的长期融资形式,主要包括国内资本市场、本币债券市场与机构投资者。

    对美国等国家而言,通过市场机制筹集资本用于基础设施投资,的确是提振经济与改善就业的良方。因为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的老化现象以及供给不足,但较高的公共债务水平限制了政府主导的投资。

    对中国而言,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恰恰是中国经济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经验。然而,凡事有利必有弊。在2009年至2010年的基础设施投资浪潮结束后,中国政府不得不面对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高企与财务风险凸显、部分地区新建基础设施利用率不足、商业银行面临潜在不良资产压力等问题。对基础设施提供各种融资,事实上也是近年来以银行理财产品及信托公司为代表的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崛起的一大动力。目前,中国国内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正在不断上升,尽管目前看来风险仍大体可控。

    除上述问题外,本次G20部长会议还涉及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推动IMF份额改革、构建全球流动性指数与区域安全网)、金融监管(加快推进巴塞尔资本协议III)、包容性金融、能源、大宗商品与气候融资等问题。但总体来看依然缺乏吸引眼球的政策亮点。

    政策建议平庸无新意,这反映了G20这一多边性组织存在的固有问题。一是成员国数量太多,要达成一致、形成集体行动非常困难;二是成员国类型相差较大,对同一议题通常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即使是富有棱角的政策建议,经过反复磋商之后也沦为圆滑平庸;三是尽管成员国数量较多,但依然有一些比较重要的经济体被排除在外,因此G20的代表性与合法性也时常被局外人所诟病,以至于G20峰会达成的一些协议很难在全球范围内推行。

    事实上,相比屡屡夭折的多边回合贸易谈判,G20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正是由于对难以达成一致的、缺乏效率的多边治理机制缺乏信心,导致近年来各种双边性、区域性治理机制层出不穷,例如金砖国家峰会、TPP、美欧贸易协定等。多边合作机制与双边、区域合作机制之间的博弈,将是贯穿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故事主线。

    如何既实现求同存异,又提高集体决策的效率与前瞻性,以避免信心缺失导致的全球治理结构的区域化与碎片化,着实是包括G20在内的各种全球多边治理机制面临的重大挑战。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296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