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注:此文原本写于2012年底,但于近日进行了增补。其中一部分发表于近期的《中国外汇》。转载请注明出处。

 

缘起

   笔者曾于20118月至20127月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做访问学者。回国后世事纷杂,一直没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回忆。但正是害怕我记忆中忽然淡忘,因此还是抽身出来娱乐一下自己。我准备完成三篇文章:《哈佛琐忆》、《剑桥琐忆》与《波士顿琐忆》。由小到大,逐层递进。既然是琐忆,那就无所谓写作提纲、结构布局,而是信马由缰,任思绪上下纷飞。找到记忆中一些节点,在此基础上编制我的印象之网。

 

哈佛主校园(Yard

    Yard名声在外,不用赘述。有新旧之分,旧Yard以学生宿舍为主,新Yard以教学区为主。旧Yard最著名处自然是哈佛铜像,这哥们左脚被摸得油光锃亮,说明临时抱佛脚乃国际惯例,中外亦然。但我最怀念的还是旧Yard的草坪上随意摆放了很多椅子,供路人们在此晒太阳、闻青草的香气、看书、上网、钓凯子或泡马子、发呆。

    Yard由魏德纳图书馆与纪念教堂东西对峙,中间也是一大片草地。记得哈佛375周年校庆之夜,大雨滂沱,无数人在这片草地上狼奔豕突,兴高采烈地畅饮畅谈,发泄激情。第二天蓝天白云,但草地上泥泞不堪,几无一片平地。不过这里的草地似乎生命力格外旺盛,不过几周,再度恢复那撩人的绿色。

    曾在新Yard旁观哈佛的毕业典礼,其时著名媒体人士扎卡里亚被邀请作主题演讲,之后不多久就被爆出抄袭丑闻。当时在网上看到一个对哈佛毕业生的调查,匿名询问是否干过三件猛事:在哈佛铜像上尿尿、在魏德纳图书馆的天台上做爱、在Yard里裸奔。令俺震撼的是,在调查的群体中,三件事都干过的人超过10%,女士的比重并不比男士低。

 

图书馆

    我最常去的图书馆是费正清中心的Fung Library。独爱它的原因,一是因为离我家近,大概5分钟步行就能到;二是因为人少,一般不到20人;三是因为有独立的格子间,构成私密空间;四是因为这里的椅子貌似是哈佛最舒服的;五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中文书籍与期刊。唯一不爽的地方是这里周五闭馆较早,周末开放时间也不多。

    另外一个常去的图书馆是Lamont Library,这是一个主要针对本科生的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网上流传的那些励志照片大多在这里拍摄,不过也都是在考试前的临时抱佛脚期间。这里的优势在于时间长,而且有些沙发,中午可以蜷缩在上面睡个午觉。Lamont里面还有些独立格间,一张小桌子、一把椅子,在里面可以享受被书架三面环绕的感觉。

    上课期间,我也经常去肯尼迪学院图书馆,这个图书馆面积不大,但空间利用不错,里面的座位很安静,经常能碰到熟人,偶尔也能看到个把美女。

    魏德纳恢弘壮丽,但我大致去了三四次。大厅太过气势磅礴,人坐在里面有疏离感,座位也不太舒服。燕京的古旧气息较浓,我在这里借阅了一些书刊与DVD,里面居然有《南部县志》。商学院与法学院的图书馆也是名声在外,但我都是从外边经过,从未去过。

 

哈佛广场

    广场是哈佛的交通枢纽,中心是一个报亭。广场附近有两家书店,CoopsHarvard Bookstore。我常去Coops。去这里书店的通常感觉是,人生苦短,有这么多好书,但我没有时间看,出来时总有一种遗憾情绪。地铁口边的星巴克是俺的会客室,但凡想去我办公室的访客,我均回应说,广场星巴克见。旁边一条街上还有一家星巴克,人更少,适合在窗边小桌上工作。另外附近的Peet’s我也常去。广场附近有两家中餐馆,燕京与香港楼,这是我在哈佛前三个月的食堂。燕京据傅高义讲,曾经是龙云的儿子所开,但似乎已经转手。香港楼据黄西讲,楼上有一个脱口秀俱乐部,可惜从未去过。Staples旁边是一条酒吧街,我曾先后与几位朋友在这里喝了不少红酒。有一次纽约的朋友来访,我们在露天的桌子旁,一边喝着红酒,一边看着飒飒秋雨沥沥而下,顿时有今夕何夕之感。

    哈佛广场有一片露天座椅。路人可以坐在这儿喝点咖啡、吃点冰淇淋(旁边有家Pinkberry)、下下国际象棋(这里有计时下棋收费的棋手)、听听音乐。记得有一次在这里小憩,看见一个5060岁,一头银发的男子,弹一手好吉他,与路边一位中年女子当众调情,满身都是故事,令周围的观众无比愉快。他,恐怕是法国人吧。

 

食堂

    我最常去的食堂,上学期是Yard里的Lehman House(研究生食堂?)。这里最富特色的是经常有些各国风味食品。似乎每周四中午,这里都有韩国的牛肉卷,但我没有哪一次能够成功地把东西卷起来吃,还是要借助刀叉。下学期在肯尼迪学院的食堂吃得比较多,尤其是里面的Pissa,价格便宜量又足。偶尔也去商学院的食堂,主攻里面由黑人主厨的“麻辣香锅”,可惜并不麻辣,但浇上蒜汁的香锅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体育设施

    我们几个爱打球的访问学者去过几次Malkin Center。里面有三个全场,不用自己带球。但郁闷的是,很少在里面碰到足够的人可以打比赛。有一次,我在那里与一个哈佛本科生一对一斗牛,被毫无悬念地灭了。后来一听他18岁,俺脆弱的心理才稍微平复了一下。后来终于遇到中国人的篮球组织,俺就参加过一次全场,表现还算满意,呵呵。

    我在哈佛看过一次橄榄球赛、一次篮球赛,均是哈佛对布朗,结果均是布朗被灭,主队球迷皆大欢喜。对啦啦队成员的总体印象是,大腿真粗。遗憾的是没能看到林来疯的表演,但总体上而言,常春藤联盟的橄榄球与篮球水平都是美国大学水平的中值以下的。

 

商学院

    哈佛其他小区均位于查尔斯河以北,唯有商学院位于查尔斯河以南。商学院也的确有能力与其他校园对峙,里面简直是一个独立小王国,各种设施都要比Yard精良。去年中国之夜正是在商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的,不过演讲嘉宾是萨默斯与俞可平,这个组合颇为怪异。商学院的课程一般不允许旁听,我在这儿听了一次陈元参加的案例课。后来我们肯尼迪学院中国学者的一些活动借用了商学院一个宿舍楼的Lobby。这个Lobby只能用腐败来形容,除了舒服的座椅外,还有不错的钢琴与桌球。在这里,我也认识了不少三年读两个学位(MBA+MPA)的牛人。

 

肯尼迪学院与Ash中心

    肯尼迪学院由四栋楼围成一个独立的小院落。我两个学期都在这里上过课,也在这里做过两个讲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Kennedy Forum,这个空间平时是食堂和讨论室,而一到正式场合也可以变为一个演讲厅,上面还有层层叠叠的包厢,对空间的运用可谓充分。从Forum出去可以直接到肯尼迪纪念公园,在草地旁边的长椅上看书或假寐是挺舒服的选择。

    Ash中心在肯尼迪学院附近的另外一个楼里,这个中心和中国关系密切,也是中国访问学者的大本营。由于我没选择要办公室(需单独付费),故而到Ash中心的主要活动有二:一是打印论文,二是喝咖啡。由于家里没有打印机,我基本上都是到中心打印论文。离开哈佛时,看着家里几尺高的论文,我心里略有自豪(这一年看的论文数量超过之前几年之和),也略有负罪感(浪费了中心若干纸墨)。中心有台咖啡机,也有不错的咖啡粉,我尤其喜欢维也纳咖啡,做成拿铁与卡普奇诺均可。当然,Rajawali FellowSeminar也是不错的回忆。Ash中心组织的几次活动也颇具特色,例如去郊外摘苹果、去Feeway看红袜队棒球赛、去普利茅斯看印第安人保留区等。

 

Science Center与中餐车

    Science Center是哈佛学生活动的一大中心。这里有不少理科系。我在这儿上过经济系博士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也听过一些讲座。Science Center地下一层有一个苹果专卖店,我家的Apple ProIpad就是在这里买的。Science Center一楼的咖啡店我也经常光顾,尤其喜欢的是2.85美元一大杯的自助咖啡。其实,这里也是我平时的一大食堂,我经常在附近的中餐车上买来盒饭,然后到Science Center一楼的一个天井中用餐。这个中餐车上有一个很漂亮、性格直爽的重庆妹妹。她总喜欢和老乡们攀谈一下,推荐当天好吃的饭菜。在这儿,几乎所有的川渝男同学们估计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唯一令人遗憾的是,餐车上所有饭菜吃到最后,都只有一个味道,餐车的味道。

 

博物馆

    哈佛的博物馆举世闻名,但最著名的艺术馆,从几年前开始翻修,据说还要几年才能完工,这就是所谓哈佛速度了。很多馆藏佳作不能亲眼看见,让不少慕名而来的学者们扼腕叹息。快离开哈佛时,去看了Sackler博物馆,这里有不少上佳的中国青铜器与玉器,让人顿时有羡慕嫉妒恨之感。也去看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其中最为著名的自然是被胡适同志称赞过的玻璃花卉了。对这些花卉的最高评价应该是,它们绝对不像是玻璃做的。可能是事先期望太高,我看到这些植物时并没有太过惊艳的感觉。

 

经济系

作为一个经济学人,到哈佛经济系的感觉自然是敬畏。尤其是看到一楼与二楼之间那些著名经济学家的人像时。哈佛经济学系的楼要比国内很多经济学院的楼小多了,但正所谓“大学之大,并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也”。二楼有几个小教室,我在这里旁听了美女教授Gita给博士生开设的国际金融课。课上有个长得颇为粗豪的哥们,每日只带一杯咖啡,从不看讲义,而是死死盯着美女老师,让我们都觉得他另有所图。但这哥们每节课都会提的几个问题也经常让美女老师抓耳挠腮。据说,他是Stock教授的高足。

 

心得

    在我看来,哈佛大学是世界上最适合思考与研究的地方。其一,这里藏龙卧虎、人才济济,有多样化的思维模式,有全球化的视野。你未必需要是哈佛大学的学生,随便推开一扇教室的门,你可以自由地听课、听讲座或者参加讨论(学费较高的商学院与法学院课程除外)。甚至是在咖啡馆里或草坪上,也时常有高水平的思想交锋;其二,这里有巨大而便利的图书馆资源。与国内高大堂皇但不便利的图书馆相比,哈佛的图书馆非常人性化。仅举一例,如果你要借的书哈佛70余个图书馆没有,他们会通过其全球化的图书馆网络帮你借到此书,并送至你身边,这是怎样一种服务精神!其三,哈佛大学坐落的剑桥镇是一个充满着人文情怀的社区。从蔚蓝深邃的查尔斯河,到优美安静的瓦尔登湖。从四处散布的专业书店,到风格各异的咖啡馆。从酷爱阅读的剑桥人,到街头弹唱的流浪艺人。对时常徜徉在剑桥的我而言,这里动静皆宜,既适合系统缜密的思考与针锋相对的辩论,也适合轻松肆意的闲谈以及天马行空的想象。虽然在这里生活的时间仅仅一年,但哈佛与剑桥镇已经驻留在我与家人的内心深处。在离开哈佛的一刹那,我在查尔斯河边对自己说,我一定会时常回来看看的。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296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