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今年以来,OECD和世行等机构均下调了经济增长预期,2016年的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复苏脱轨风险较高,全球经济在负面冲击面前十分脆弱。有学者提出了长期性停滞(Secular Stagnation)的概念。您如何判断今年的世界经济形势?当前金融市场动荡是否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基本面?

 

2016年世界经济增长不容乐观,估计最终的增长率与2015年基本相当。导致2016年全球经济增长继续低迷的原因包括:一是美国经济复苏可能依然不够强劲。劳动生产率增速缓慢、劳动参与率持续偏低、美元汇率过于强劲、加息可能造成资产价格下跌,这些因素将会继续困扰美国经济增长;二是中国经济可能继续下行,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虽然有助于中长期增长,但在短期内可能导致经济进一步下行;三是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可能持续低迷,而这会严重影响各类资源出口国的经济增长;四是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可能继续对新兴市场国家造成负面冲击,使得后者面临短期资本流出与本币贬值压力;五是全球各国争夺需求的竞争可能加剧,汇率战与贸易战爆发的概率上升。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在很大程度上恰好反映了对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

 

2.今年1日本央行出乎意料实行负利率,欧洲央行亦有可能于3月加大宽松货币政策。现在主要大国仍然宽松货币,继续豪赌需求管理,转嫁本国问题、指望他国承担,而不是切实进行结构性改革,是否导致一个“不负责任的世界”?

 

在任何国家,推进结构性改革都是“知易行难”的。一般而言,结构性改革属于存量利益的调整,因此必然会遭致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如果既得利益集团的势力过于强大,那么结构调整就难以进行。相比之下,一国实施宽松财政政策或宽松货币政策这样的需求管理政策,其难度要远低于结构性改革。不过,需求管理政策只能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依然取决于结构性改革的进程。对于大国经济而言,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可能造成负面的溢出效应,包括加剧全球流动性过剩、加剧竞争性贬值压力等等,这会对新兴市场国家持续产生冲击。鉴于短期内全球需求是相对固定的,在不扩大供给的前提下,通过货币或汇率手段去争夺需求最终是一场零和游戏,而且可能加剧国际经贸冲突。

 

3.近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结构改革似乎都有所放缓,上一轮危机后涌现的改革潮。正在消失。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应如何打破这种局面,才能拉动增长?

 

其实,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结构性改革基本上是乏善可陈的。原因之一,是结构性改革将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由于阻扰而难以推行;原因之二,是大多数结构性改革措施,虽然在中长期有助于经济增长,但在短期内可能导致经济增速下滑,例如去库存与去产能;原因之三,是爆发危机的美国与欧元区国家,在危机后主要采取了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目前尚未从这些政策中充分退出;原因之四,是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在本轮全球危机爆发后过了一段短期资本持续流入、本币汇率不断升值、资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好日子,没有动力开展结构性改革。要打破这种全球范围内结构性改革迟滞的局面,一是要让各国政府充分意识到需求管理政策的局限性,以及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二是要在结构性改革方面尽可能形成国际合作,避免以邻为壑的机会主义政策;三是需要经济增长迟滞、金融风险上升、动荡与冲突增加等挑战来倒逼结构性改革。

 

4.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各国经济调控政策的外溢性越来越强。在加强全球经济政策的协调方面,WBIMFFSB等国际经济机构应当发挥哪些作用?

 

本轮危机爆发以来,美国量化宽松的实施以及退出,为主要大国货币政策的外部效应提供了最佳注脚。国际社会也日益认识到通过加强全球经济政策协调来抑制国别政策负外部性的必要性。当前的国际金融机构应该在这一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IMF的职责应该是在治理结构更加充分地反映世界经济的当前格局的前提下,通过加强全球金融安全网建设来对危机爆发国提供更加及时与更加量体裁衣式的救援,并通过加强经济监测功能来更好地预测与防范危机爆发。世界银行更加更好地发挥减贫与多边融资功能,增强世界经济增长的包容性,缓解各国之间贫富差距的拉大。FSB应该在强化并协调主要国家的宏观审慎监管方面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5.基础设施落后是经济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是近年来各国不断讨论的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点议题。如何更好地推动基础设施建设?G20GIHAIIB应当发挥哪些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有助于提振需求,长期内有助于改善供给,是当前环境下非常适宜的选择。更重要的是,目前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国家,都存在基础设施投资的较大缺口,也即旺盛需求。为了更好地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在各国实践中探索更好的基础设施投资融资与管理模式,更好地通过PPP机制来吸引私人资本参与投资;二是要通过多种渠道来解决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基础设施投资的融资缺口。诸如G20之类的多边合作平台,应该就在全球范围内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形成共识,甚至形成行动方案。而诸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AIIB在内的多边性融资机构,则应该积极利用自身资金或财务杠杆,为国际基础设施投资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当然,多边融资机构的资金支持要具有可持续性,那么项目的设计与管理就必须充分地市场化。只有各方均从中获益的机制设计才是最终可以长期持续的。

 

注:文章是笔者接受《人民日报》记者的书面访谈,尚未发表,请勿转载。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303篇文章 6天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