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注:本文为笔者新著《前有险滩全球动荡时代的中国自处之道序言。《前有险滩》是笔者的第四本财经评论集,由东方出版社于2020年出版


 

    我人生中第一次试着写财经评论,是2001年至2002年读硕士期间,在《中国外汇管理》杂志做兼职编辑时。还记得第一篇评论的题目叫做“格林斯潘的悲剧”。不过,在进入社科院研究生院读博士之前,我的评论数量寥寥,风格是财经与文学的夹杂,四不像。


    开始较为频繁地写评论,是在博士期间,与中科院的李建平、余乐安、周城雄,清华的黄涛,以及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覃东海一起,组建了一个名为“经济聊斋”的草台班子,在郭哲主持的《新京报》评论专栏中定期发文。我们将文章的稿费注入了一个酒肉基金,由城雄负责管理。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但我们由于见面日稀,直到现在还没有把基金耗尽。看来只要不乱投金融产品,要把一笔巨款通过酒肉挥霍干净,还是挺不容易的。


    真正大规模写财经评论,其实是2007年进入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工作之后。在入所不久,我的师兄何帆博士给我们新进所的小青椒们开了一个讲座。他讲到,怎么能够把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结合起来呢?好办,那就是一手写学术论文,一手写财经评论。如果能每年写十篇左右的论文与研究报告,再写五十篇左右的财经评论。如此坚持十年,必有小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对从金融界跨界到研究界的我来说,唯一优点在于执行力强。我入所工作十二年,粗略统计,写作的财经评论的确超过了六百篇。


    随着年纪和阅历的增长,我的财经评论的风格也在变化。语言越来越平实、简练。我尽量让自己的演讲与文章都不啰嗦,没有废话。我尽量让自己的文章变得观点清晰,容易被证伪。锋利、简洁、可验证,这是我自己追求的目标。虽未尽至,心向往之。还记得路透的毕晓雯(江湖上人称毕太后)曾经在朋友圈里说,张明现在的评论文章,要比我刚认识他时好多了。我选择天真地把太后的话作为表扬,呵呵。


    入所之后,我基本上是每隔三年,就把我这三年间比较重要的财经评论文章,汇编一下结集出版。迄今为止已经出版了三本评论集,分别是《觉今是而昨非》(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版)、《全球危机下的中国变局》(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版)、《危机、挑战与变革——未来十年中国经济的风险》(东方出版社2016年版)。《前有险滩》是我的第四本评论集。


    《前有险滩》这个书名,是何帆博士应我要求,替我2016年出版的评论集起的书名,但最后惨遭出版社弃用。何帆博士耿耿于怀,还在他的一篇文章中发牢骚,说我那本书的名字太土。的确如此。但是,把这个好书名留到当下,也未尝不是一桩美事。中美贸易战、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红利消逝,可谓险滩重重啊。


    这三年间,我的工作发生了一点变化。在中国社科院工作之余,我忙里偷闲,到平安证券担任了兼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社科院工作,我们只需要做中长期评断。但在市场上,关注中长期判断的人有,但不多,大部分人只在乎短期判断,毕竟大家都在市场上掘金刨食,这也不难理解。因此,这三年间,我不得不经常做些更短期的判断。


    中长期判断似乎更容易做,按照一个适合的逻辑,犯错误的概率不大。但短期预测就不好说了。


  以我个人为例。我在2017年年初做出的几个重要判断,最后都被证伪了。例如我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017年下半年将会破7。又如我认为国内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年内高点在3.7%左右。结果,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2017年不降反升,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最终攀升至4%上下。


  但有趣的是,我在2018年年初做出的几个重要判断,最终都被验证了。例如,我认为2018年美股动荡将会显著加剧,不排除年内股指显著下跌的风险。又如,我所在的平安证券宏观团队在20183月份就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中美贸易战的报告,我们是市场上最早预警贸易战风险,且最早对贸易战开展研究的团队。再如,我在201823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强劲之时,认为下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会重新显著贬值。


    如上所述,虽然我的短期预测在2017年被啪啪打脸,在2018年被不断证实,但其实我自己使用的分析框架,并没有改变过。而短期预测之所以出错,或者是因为对某些变量走势的预测产生了错误,或者是没有能够预测到可能出台的新政策。例如,之所以2017年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判断失误,一方面是低估了美元指数走弱的幅度(从103骤降至89),另一方面是没有预判到中国央行在20175月会通过出台逆周期调节因子、一举击溃市场上的贬值预期。


    我的一个学生质问我,既然宏观预测时对时错,那么做宏观预测还有什么意义呢?我的回答是“预测的意义是荒废时光,但觉得人生欢喜”。虽然这是戏谑之言,但我觉得只有敢于不断地做出预测,不断看到预测被证实或证伪,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也才能真正体会宏观与金融体系中蕴涵的不确定性。或者用我的另一个学生的说法:“不预测就没有参与感”。


    预测被证实,的确能感受到成就感。预测被证伪,其实更是一件好事。因为通过研究为什么预测出错,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分析框架以及思考过程。换言之,出错的意义在于未来不再犯同样的错。因此,我有些时候去基金客户那里路演时,会这样开始我的演讲:“上次我所做的判断,后来出错了。让我们来看一下,我是怎么会出错的。。。”


    其实,我的博士导师余永定老师,过去并不希望我们花太多精力写豆腐块文章。他认为我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到撰写严肃的学术论文上去。但后来,余老师变得温和了,何帆、张斌、我、徐奇渊,这些学生们放任自流,余老师也不管了,甚至还给我们的财经评论集写了不少序言。其实,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与财经评论之间有时候是可以转化的,这正是何帆师兄的“套拍”理论。


    我一直都劝自己的学生,千万要慎重选择读博。这是因为,读博意味着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窄。如果自己不喜欢做研究,那么天天蜗居在斗室里折腾数据与文字是非常痛苦的。但如果真的喜欢的话,做研究是让人乐在其中的享受,尽管过程可能是痛苦的。


    让我来给学术研究工作做一个硬广。这种工作,一是时间自由(但真相是没有真正休息的时候),二是没有老板(每个学者都是个体户),三是所有成果都是自己署名的(自己的娃自己负责),四是可以游山玩水(调研加开会),五是精神独立(不妨高蹈)。人的天分有高低,研究成果质量有高下。但这都不重要,对真正喜欢研究的人而言,重要的是,能够一直这样,欢喜着荒废时光。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296篇文章 1小时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