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0
听报道
注:本文是笔者为何帆教授《变量》系列第三部撰写的书评,何帆兄立志在30年内写30本书,我准备给这30本书各写一篇书评。欢迎关注。文中配图摄于河北易县易水湖。
《变量: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以下简称《变量III》)是何帆教授30年编年史的第3本。第1本名为《变量:看见中国社会小趋势》,第2本名为《变量:推演中国经济基本盘》。这3本书合起来,构成了“本土时代三部曲”。
我们这个时代擅长创造新语汇,何帆兄则是这方面的大师。《变量III》最重要的一个新词,就是“本土时代”。何谓“本土时代”呢?书中指出,本土时代是与全球化时代相对照的。20世纪下半叶的宏大逻辑是全球化,但全球化的时代终结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按照何帆兄的定义,本土时代的元年是2020年。而在这期间的12年(2008年至2019年),则被有趣地概括为“装睡12年”。这是因为,在这12年间,全球化受挫与减速的标志纷至沓来,却被大多数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直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所有不愿意自我欺骗的人才真正意识到,时代已经变了。
全球化时代与本土时代有何不同呢?全球化时代与本土时代都不是历史的常态,两者之间的交织才是历史的常态。正如在地球气候史上,冰川期和间冰期两者交错出现一样。本土时代当然绝不意味着闭关自守。我的理解是,全球化时代的主题是“以外促内”,而本土时代的主题是“以内促外”。按照本书的概括,在全球化时代,我们期待的是借船出海,跟国际惯例接轨,用对外开放促进国内改革,而在本土时代,我们要造船出海,建立自己强大而牢固的经济社会体系,从内在的自我深处,找到更雄厚的基础和更强大的力量。不难看出,本土时代的界定,和2020年中国政府提出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异曲同工之妙。
本书指出,在本土时代,要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要反复追问五个问题:一是怎么活下去?二是怎么降低风险?三是怎么加速创新?四是怎么面对非议与歧视?五是怎么对自己人更好一些?要回答上述五个问题,则要进行五项修炼:一是唤醒本土力量;二是构建本土网络;三是加快本土创新;四是培育本土意识;五是实现本土福祉。
谁也没有想到,在新冠肆虐的2020年,中国医用口罩产量最大的企业,居然是比亚迪这一家以制造电动汽车出名的企业。而比亚迪的快速转型之路,有赖于“变形金刚”式的创新,也即把一种生产能力转化为另一种生产能力,把一套组织体系改造成另一套组织体系,把已有的管理经验移植到另一个领域。同时在这种转化过程中,激活一个组织内在的强大潜力。“变形金刚”式创新虽然源自自我,却能不断变革。这种创新又有三种主要途径,一是激发(外部压力的激发),二是转化,三是重启。何帆兄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强大的三大法则。法则一,如果前面有两条路可以选,就选那条更难走的路。法则二,如果遇到了新的劲敌,就去兵器架上找你最称手的那件旧兵器。法则三,学会“断舍离”。毕竟,本土时代的力量源泉,就来自我们脚下这片土地。
美国学者施坚雅(G.W.Skinner)基于对中国农村市场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六边形市场区域理论,认为各类集市相互竞争与挤压的结果,最后会演变为蜂窝一样的六边形,也即一个集市同时服务6个相邻的村子。他的贡献在于,认为网络要比节点更重要。在网络方面,我们面临一个核心矛盾。一方面,网络越大,提供的信息收益与规模优势就越丰富;另一方面,只有小网络才能建立信任,而信任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社会资本。那么在两者之间应该如何选择呢?本书指出,这世界上的大多数两难选择,其实都有第三种答案。我们不是要在大网络和小网络之间选择,而是要在大网络中嵌套一个或多个小网络,形成一种网中网的格局。尤其是当外部世界变得更加动荡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好地建立一个强联系的小网络,并随时保持和大网络的连接。本书认为,中国内陆地区未来可能出现一种从中心到周围的“施坚雅模式”,也即先有中心市场,再向基层市场扩散,这无疑是一种新的城市化趋势。要重建中国经济的生态系统,一靠加强连接,二靠推动协作,三靠发动群众(尤其是积极分子)。
在中国社会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的过程中,居委会扮演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有趣的是,居委会并非最低一级的政府机关(那是街道办),而是一个没有上级主管部门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武汉疫情期间,除了居委会之外,各类群众自发组织的群体也在抗疫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有趣的是,导致组织重塑的一大外力支持,却是以健康码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政府提供基础数据、互联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应用场景、个人负责自主申报,三方合作才能建立健康码体系。即使疫情结束,健康码也不会消失,而是可能从“防疫码”升级为“公共健康码”甚至“市民码”。健康码的案例让人们意识到,很多新技术如果能够为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这才是最广阔的应用场景。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会改变政府与民众的关系,也会改变政府的内部组织结构。换言之,技术创新能够加快组织创新。但考虑到社会组织与政策框架的变化是相对缓慢的,一旦技术进步的速度超过了社会调整的速度,就会出现“市场质量”的退化。因此,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的关系,才能是“进二退一”的C型弯道。
通过在疫情后武汉的走访,何帆兄充分认识到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人的复杂性。尤其是在经历了封城之后,武汉人们的共同经历带来了共同情感,并让武汉人与外面的人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隔阂。武汉人的感受,其实也是中国人在全球的感受,这恰好是一种成长的烦恼。中美关系何以至此呢?在何帆兄看来,这与美国人的特点有关系。第一,美国并不了解自己(尤其是在当前社会撕裂背景下,自由派与保守派之间相互不理解)。第二,美国并不了解别人。第三,美国认为自己了解整个世界。第四,美国人一定要给自己找到一个敌人,如果没有,那就自己创造一个。有趣的是,何帆认为,如果有一天,好莱坞拍出中国人是反派主角的电影,这就意味着底层逻辑发生了改变,也即好莱坞不再关心中国市场,中美之间的经济联系断裂了。而恰好是来自美国的打压与外部的非议,才使得更多的中国人变得更为团结,更为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本土意识已经觉醒,“我族情感”突然释放。本书指出,这可能成为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源头。
在《变量III》中,记录了很多普普通通的武汉人与中国人。他们目前境遇不同、发展各异、心态纷杂,但都是在追求更好的生活。中国人在人均收入显著提升后,目前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主要集中在服务业,例如教育与医疗。本书认为,解决好看病难问题应该成为未来十年中国政府的重要政策抓手。在疫情冲击的背景下,人、企业、国家都需要反思。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成员更好一些,企业应该对自己的员工更好一些,国家应该对自己的公民更好一些。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建立一套制度化的渠道,让政府能够听到公众的声音,也让公众中不同人群听到彼此的声音。毕竟,对自己人更好一些,自己人也会对你更好一些。在本土福祉这一章中,何帆教授对父母们的灵魂三问,值得每位家长深思:“你真正关心的,是孩子的教育,还是他们的升学?”“在教育孩子的军备竞赛中,你考虑更多的是孩子,还是自己的面子?”“你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考学能够改变命运的结论,那么你所希望的是让孩子复制你的人生呢,还是让孩子替你去实现你没有实现的愿望”?
总之,通过“变形金刚”式创新来发挥本土力量、通过构建网中网格局来培育本土网络、通过技术创新与组织变革的互动来促进本土创新、在理性客观的基础上来塑造本土意识、通过“对自己人更好一些”来增强本土福祉,构成了一套在本土时代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的核心策略。这正是《变量III》的核心要义。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掩卷沉思。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法度。在本土时代倡导以我为主,实现以内促外,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究竟应该矫枉过正呢,还是过犹不及?如何处理好改革与开放的关系?如何把握好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平衡?例如,所谓本土意识,就可能在“自卑、自省、自信、自大”的光谱上左右游移,究竟什么位置才是最优的?我们能够长期停留在最优位置吗?“泱泱大国、天国上朝”的恢弘气度,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小心谨慎,究竟是相互替代的还是相互补充的?或许,一个民族,在快速崛起时保持谦卑、在命运多舛时不改自信,才是更加明智理性的态度?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时代与社会的变迁是个体无法阻拦的磅礴大势,但时运变迁对个人的影响却会造成无数家庭的喜乐悲欢。而如何抓住时代与社会变迁的逻辑,让自己适应变化、顺势而为,甚至塑造变化呢?何帆教授的这套《变量》丛书恰好就是帮助我们体察时代变化的重要工具,尤其重要的是,他能够提供微观层面的大量证据,帮助我们弥补单纯宏观视角存在的重大缺陷。
《变量III》已经上市,必将继续成为出版界的一大现象,以及继续成为时代畅销书。然而,何帆教授团队新一年的调研工作也已经起航了。我特别羡慕的是,何帆兄会将这种工作节奏与状态持续三十年,这是一件多么令人艳羡的事情啊。更重要的是,如果说在写作《变量II》之时,他还仅仅是一个长跑票友的话,那么现在,他已经多次完成全马了。在我看来,这项成就并不亚于《变量》丛书。看来我也得加强锻炼身体,以确保实现我为每一本《变量》写上一篇书评的小目标。
《变量:本土时代的生存策略》,何帆著,大象出版社,2021年1月版。
话题:
0
推荐
财新博客版权声明:财新博客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博主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博主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财新网对相关媒体的网站信息内容转载授权并不包括财新博客的文章及图片。博客文章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财新网的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