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注:本文仅为笔者对原书内容的摘录,并不代表笔者认同这些观点。对于任何观点,我们都要批判地参考借鉴,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赫拉利著,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2月版。

1、饥荒、瘟疫和战争,永远都是人类的心头大患。

 

2、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就夺走了大约5000万到1亿人的生命。相较之下,从1914年到1918年的一战大概造成了4000万人的死亡。

 

3、21世纪的一项中心议题,是要保护人类和地球不被人类自己的力量所害。

 

4、纵观历史,宗教和意识形态不仅捍卫生命本身,而且捍卫某些超脱于世俗的存在,因此对死亡的态度十分开放。在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看来,存在的意义由来世的命运而定,它们由此认为死亡是这个世界重要而积极的组成部分。人类之所以会死,那是神的旨意,而且死亡的那一刻是一个神圣、形而上的体验,充满意义。

 

5、佛教认为,我们可以训练内心,仔细观察各种感觉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消逝的。只要内心学会看透这些感觉的本质(也就是短暂且毫无意义的感受),我们就不再有兴趣追求快感。

 

6、人要升级为神,有三条路径可走: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

 

7、这正是历史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8、虽然历史学家偶尔也会提出预言,但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

 

9、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
 

10、我们常常认为有神论的宗教只是赋予诸神以神格,却忘记宗教把人类也神格化了。在新的有神论的戏剧之中,智人成为中心角色,整个宇宙围着他转。
 

11、农业革命促成了有神论宗教,而科技革命则催生了人文主义宗教:以人去带了神。有神论者崇拜的是神,人文主义者崇拜的是人。人文主义的奠基概念认为智人拥有某些独特而神圣的本质,这些本质是宇宙间所有意义和权力的来源。宇宙间发生的所有事,都会以“对智人的影响”作为判断好坏的依据。


12、多数人以为,现实只有客观或主观两种,没有第三种可能。然而,现实还有第三个层次:互为主体(intersubjective)。这种互为主体的现实,并不是因为个人的信念或感受而存在,而是依靠许多人类的沟通互动而存在。历史上有许多最重要的驱动因素,都具有互为主体的概念。
 

13、在大家一起编制出共同故事网的那一刻,意义就产生了。人类会以一种不断自我循环的方式,持续增强彼此的信念。每一次互相确认,都会让这张意义的网收得更紧,直到你别无选择,只能相信大家都相信的事情。智人统治世界,是因为只有智人能编织出互为主体的意义之网:其中的法律、约束力、实体和地点都只存在于他们共同的想象之中。

 

14、人类认为自己创造了历史,但历史其实是围绕着各种虚构故事展开的。单一人类个体的基本能力自石器时代以来并没有多大改变。但各种虚构故事的力量在增强,它们推动了历史,让我们从石器时代走到了硅时代。

 

15、科学非但没有摧毁互为主体的现实,反而让它比以往更能完全控制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在计算机和生物工程的协助下,人类开始能够重塑现实以符合心中的幻想,虚构与现实的界限将变得更加模糊。

 

16、任何无所不包的故事,只要能够为人类的法律、规范和价值观赋予高于人类的合法性,就应该算是宗教。宗教能够赋予人类社会结构合法性,就是这些结构反映了高于人类的法则。
 

17、一方面,宗教和科学的差距比我们一般认为的更小;另一方面,宗教和灵性的差距却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大。宗教就是一份契约,而灵性是一个旅程。宗教对世界提出一套完整的描述,并提供一份定义清晰且载明各项预定目标的契约。宗教要巩固世俗秩序,而灵性要逃离世俗秩序。

 

18、从历史的观点来看,灵性之旅总是以悲剧收场。因为这是一条孤独的道路,只适合个人,不适合社会。人类要合作,就不能只有问题,而是需要坚定的答案。推倒某些荒谬的宗教制度,往往又促成了新的宗教制度的建立。

 

19、宗教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伦理上的理由,也因此能够影响科学研究的议题以及科学发现的使用方式。因此,想要真正理解科学的历史,就不能不谈宗教信仰。科学革命也正产生于历史上最教条武断、最偏激,也最具宗教色彩的社会。
 

20、宗教最在乎的其实是秩序,宗教的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而科学最在乎的是力量,以治疗疾病、征伐作战、生产食物。就整体而言,科学和宗教对真理的喜好远不如秩序和力量,因此,两者一拍即合。

 

21、现代生活就是在一个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的力量。现代文化的力量是历史上最强的力量,而且还在不断研究、发明、发现和增长。同时,现代文化也比以往任何文化感受到了更大的存在性焦虑。

 

22、人文主义宗教崇拜人性,期望由人类来扮演上帝在基督教或真主在伊斯兰教中扮演的角色,或自然法则在佛教和道教中扮演的角色。根据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23、在中世纪的欧洲,获得知识的主要公式是:知识=经文×逻辑。科学革命的知识公式则为:知识=实证数据×数学。人文主义提出的新公式则为:知识=体验×敏感性。
 

24、体验是一种主观现象,有三个主要成分:知觉、情绪和想法。敏感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到自己的知觉、情绪和想法,二是允许这些知觉、情绪和想法影响自己。

 

25、人文主义认为生命就是一种内在的渐进变化过程,靠着体验,让人从无知走向启蒙。人文主义生活的最高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智力、情绪和身体体验,充分发展人的知识。

 

26、人文主义主要有三大分支。第一是正统派,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独一无二的内在声音、永不重复的一连串体验。我们应该让每个人都尽量自由自在地体验世界、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表达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正统派也称为自由人文主义或自由主义。在19-20世纪,人文主义还是产生两个截然不同的分支,社会人文主义与进化人文主义。很多时候,自由主义会与古老的集体认同、部落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现代民族主义。
 

27、民主投票通常只适合一群有共同关系的人,比如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或民族神话。这些人早已有基本的共识,只是仍有某些异议尚待解决。
 

28、自我反思很可能只是让我更加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因为这让人太注意个人的选择,却忽略了社会环境。

 

29、实验告诉我们,人体内至少有两种自我:体验自我与叙事自我。体验自我是我们每时每刻的意识。叙事自我不会叙述所有的细节,通常只会用事件的高潮和最后结果来编织故事。
 

30、如果想让人相信某些假想实体,就要让他们牺牲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牺牲令人越痛苦,他们就越会相信牺牲奉献的对象确实存在。

 

31、自由主义对个人主义的信念建立在以下三个假设之上:一是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个体;二是真正的自我是完全自由的;三是我能够了解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自己。然而,生命科学却对这三个假设都提出挑战:第一,生物就是算法,人类不是不可分割的个体,而是由可分割的部分组成;第二,构成人类的算法并不自由,而是由基因和环境压力塑造;第三,外部算法理论上有可能比我更了解我自己。
 

32、这些新的科技宗教可以分为两大类型: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科技人文主义同意,我们所知的智人已经成为历史,以后不再那么重要,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科技创造出智神:一种更优秀的人类形式。智神仍会保有一些基本的人类特征,但同时拥有升级后的身体和心理能力,并且能够对抗最复杂的无意识算法。数据主义认为人类已经完成了伟大的宇宙任务,现在应该把接力棒传给完全不同的实体。


33、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流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根据这种观点,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就不是意识形态、伦理教条或政治制度上的竞争,而根本上是不同数据处理系统之间的竞争。资本主义采用分散式处理,而共产主义采用集中式处理。
 

34、根据数据主义者的观点,可以把全人类看作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而每个个人都是里面的一个芯片。这样一来,整部历史进程就要通过四种方式来提高系统效率:一是增加处理器数量;二是增加处理器种类;三是增加处理器之间的连接;四是增加现有连接的流通自由度。上述方法之间常常自我矛盾:处理器的数量和种类越多,自由连接就越困难。

 

35、数据主义像每一种宗教一样都拥有诫命。最重要的第一条诫命,就是数据主义者要连接越来越多的媒介,产生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信息,让数据流最大化。第二条诫命,就是要把一些连接到系统,就连那些不想连入的异端也不能例外。
 

36、人文主义者认为,所有的体验发生在我们心中,我们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出一切事物的意义,进而为宇宙赋予意义。数据主义者则认为,体验不分享就没有价值,而且我们既不需要也无可能从自己心里找到意义。数据主义将人类体验等同于数据模式,也就破坏了我们的主要权威和意义来源,带来自18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宗教革命。

 

37、一旦万物互联网开始运作,人类就有可能从设计者降级为芯片,再降级为数据,最后在数据的洪流中溶解分散,如同滚滚洪流中的一块泥土。
 

38、如果把视野放大到整个生命,其他问题或发展的重要性,都比不上以下三项彼此息息相关的发展:一是科学正逐渐聚合于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二是智能正和意识脱钩;三是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405篇文章 1天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