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注:本文是作者为何帆教授《变量》系列第五本撰写的书评。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点击文末的链接,可以看我给《变量》系列前四本书撰写的书评。文中配图摄于四川理县毕棚沟。

从2018年起,我的师兄何帆教授开始写作《变量》系列,试图用一本书记录一年中国经济发生的故事。这种有些类似于中国版《光荣与梦想》的宏伟理想,要靠他用三十年的漫长时间来慢慢兑现。新冠疫情的爆发,尤其是2022年深圳与上海的封控,给他的调研与写作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冲击。

《变量:在中国这艘大船上》(以下简称《变量5》)这本书即是何帆同志在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写作而成的。在前四部《变量》写作之前,他会花小半年时间到祖国各地深入调研。而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他基本上是被封控在家中,只能通过电话进行访谈。不能外出调研与放风的结果,是何帆放弃了自己坚持几年的长跑,其体重也回复到过去的水平。这不由得让之前羡慕他成功减重的我有点幸灾乐祸。

这种写作境遇深刻影响了本书的风格。《变量5》具有更多的文艺色彩与自言自语,以至于何帆差点把它写成一部科幻小说。我个人感觉,这本书更像一部小品集,章节更短,有古龙之风(赚取稿费之嫌)。此前的四本书,每本都有何帆通过调研发掘的新城市、新企业、新人物与新故事。相比之下,本书缺乏上述“四新”,而更多是一些用情绪与故事铺陈开来的观察与体悟。在这些观察与体悟中,我印象最深的有四点。

体悟之一是中国如何应对更加动荡的时代。

本书指出,全球动荡才刚刚开始,各国社会内部的撕裂未来会引发更多的动荡。不过,虽然世界未来会更乱,中国却仍有战略机遇。在过去的和平时期,中国的战略机遇是借助全球化红利,迅速实现经济腾飞。而在未来的动荡时期,中国的战略机遇则变为在全球动荡中保持稳定,借此熬过这波风浪。

中国的最大优势源自五大稳定性。其一,中国经济的巨大体量与广袤的内部市场将会带来经济稳定。其二,近年来的反腐倡廉和扫黑除恶提高了政府在普通民众中的威信,外部压力加剧反过来使得国内民众对政府的支持程度高涨,这会导致政治稳定。其三,悠久历史文化带来的高度认同感塑造了中国的文化稳定。其四,在经过“补链强链延链”之后的中国产业链在抗风险方面的能力显著提高,造就了产业稳定。其五,提前超配基础设施、技术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会使得未来很多新技术在中国落地,从而构成技术稳定。讲到这儿,我忽然明白了《变量5》为何使用了“在中国这艘大船上”的副标题。试想,在全球即将面临持续惊涛骇浪之际,你是愿意坐在大船上呢,还是愿意坐在小舢板里?

不过,何帆也指出,当前很多人在理智上乐观,在情绪上悲观。要扭转这一局面,还需要将稳定性转变为可预期性。这就需要做到两点,一是连续,二是坦诚。所谓连续,是指政策要有助于民众形成长期性预期。所谓坦诚,就是采取现实主义政治,而非追求虚幻的理想。把稳定性变为可预期性,既是为了让别人听得明白,也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书中如下几句话相当精彩:“欧美社会的冷战一代凋零之后,新生代对中国的仇视会下降。新技术革命到来之后,全球经济再度高速增长,很多社会矛盾和国际矛盾也会迎刃而解。只有在中国的实力足够强大之后,别人对我们的态度才会转变。再难,也要熬过这一过渡阶段。”

这里还有必要讲一下何帆对21世纪下半叶全球市场经济的展望。后者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届时的市场经济会更多带有社会主义的色彩;二是新一轮全球经济体系的重建以实业为先导,而大规模基建或者突然出现的新技术革命是实业扩张的主要推动力;三是各国会努力吸引全球资本并与其深度合作,而国家间的竞争会体现为对全球资本的竞逐。

体悟之二是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更加动荡的市场。

未来更多的企业未必追逐大而全,而是追求小而美。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企业的舞台是全球市场,只有做到大而全才能存活下来。而在效率与安全并重的时代,企业的舞台更多是国内市场,只要成为国内细分市场的主要供应商就有机会生存下来。为了安全起见,有关各方要寻找“备胎”,愿意在一定程度上用效率换取安全,这就为新企业的诞生与发展创造了条件。适度的分割形成了更多的竞技场,每一个竞技场里都有自己的冠军,他们会按照不同的规则胜出。换言之,未来的企业更多的是特定细分行业的小巨人。本书进一步指出,逆境是弱者战胜强者的唯一机会。因为弱者既不惧怕打击,也不惧怕改变规则。他们的应变能力更强,而且他们的所求不多。只要占据一个细分市场,就能成功存活下来。

体悟之三是个人应该如何应对更不确定的环境。

在这一方面,何帆提供了四方面建议。第一,我们要努力做一个专业的“斜杠青年”(有多种不同维度的技能)。一个人需要找到一个平时不敢想的新目标,而这个新目标可以培养他的旷野生存能力。有了这种能力,这个人就可以减少对系统的依附,对冲现有职业遇到的风险。这样的目标很可能是从一个人已有的兴趣爱好中衍生出来的。有了危机意识,他就会在兴趣爱好中投入更多精力,把自己逼到更高的专业水平。第二,我们要向野草学习,降低自己的生长点。传统植物的生长点大多位于茎的顶端,有优势也有风险。相比之下,野草的生长点是贴近地面,甚至在地下暗藏种子,等待被激活的机会。第三,我们要努力做一个简单的人。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试着学会把不必要的包袱卸掉。毕竟,“你只能背负自己背得起的重量”。第四,我们要向麻雀学习。它们按照生存策略行动,而不执着于择优。它们看似胸无大志,却达观通透。它们看似目光短浅,却看尽沧桑。燕雀固然不知鸿鹄之志,然而鸿鹄安知燕雀之智哉?

体悟之四是市场主体如何把握政策周期及其拐点。

基于长期的国家级智库工作经历,何帆总结出中国很多政策出台与执行的“四部曲”。第一步是发出指示。决策者不会事无巨细地制定行动细则,而是将其外包给执行者;第二步是务虚。有关部门通常会开个专家座谈会,倾听各方意见;第三步是专项治理,也即在短期内集中抓一项工作。由于这是按照非常规程序完成一个新目标,往往在处理过程中会发生一些过激或不当行为。四是对上述过激或不当行为进行局部纠偏。

从指示到执行,从执行到运动,从运动到纠偏。很多时候,各种政策都可能经历这样的循环。明白上述循环,有助于我们判断政策周期的拐点。值得注意的是,纠偏并不意味着相关政策会出现180度的转变。政策最后通常会落在一个新的起点,沿着一条新的轨道继续前进。市场主体如果能踩准鼓点,就能应对裕如,而如果踩错鼓点,就会狼狈不堪。

这无疑是非常深刻的体会与感触。想想“房住不炒”政策的提出与实施,想想针对互联网平台的治理与整顿,再想想教育“双减”、能源“双控”与“碳达峰碳中和”,是不是都存在类似的规律与循环呢?

恰如何帆教授在书中反复提及的,202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注定是具有转折意味的一年。尽管《变量》系列试图发掘中国经济的慢变量与小趋势。但2022年却充满着大的变化与转折,例如新冠疫情与俄乌冲突双重冲击造成的全球新变局。“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 如何在动荡中保持平静,如何在不确定中发现确定性?如何预判政策拐点?我相信,《变量5》虽然未必能够给读者开出确定的答案,却能提供一些观察世界与思考问题的新视角与新维度。

 

《变量:在中国这艘大船上》,何帆著,新星出版社,2023年1月版。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414篇文章 3小时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