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张明、袁喆奇、魏伟、陈骁:《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23年3月版。

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我在平安证券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在这三年期间,除了传统的宏观研究之外,我们团队格外注重前瞻性的专题研究,也借此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反响。

例如,2017年秋季,我们意识到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达到一个政策性、历史性大拐点,因此发布了关于中国房地产的系列深度研究报告,就中国房地产的周期变动、分化态势、潜在风险与土地政策进行了全面梳理。

又如,2018年3月,我们认为当时美国政府挑起的301法案争端意味着中美贸易摩擦可能全面爆发,因此是市场上最早发布关于中美贸易摩擦专题研究的券商研究团队。

再如,2018年下半年,我们认为,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中国政府亟须激活国内市场来促进发展(后来所谓的“内循环”),因此必然会促进各项要素跨区域流动,借此来塑造全国统一大市场。因此,我们发布了“新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系列报告,率先提出了“五大增长极”的概念—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中三角(郑州、武汉、合肥)与西三角(成都、重庆、西安)。该项研究合集(《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已于202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客观而言,这项研究距离202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前了近两年时间。

在2010年至2017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获得了极大发展,经历了从“通道”到“同业”的转变。作为整体,商业银行赚得盆满钵溢。作为个体,诸如兴业银行与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利用“弯道超车”的机会,实现了资产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不过,影子银行业务的野蛮生长也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例如与房地产有关的信贷风险、与地方政府债务有关的信贷风险等。

从2017年下半年起,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全面收紧。伴随着资管新规与理财新规等规章制度的出台,商业银行不得不面临全面的业务转型,以及大量影子银行资产回表后的资本金不足与不良率飙升。那么在监管全面收紧的时代,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将会何去何从呢?

在2019年下半年,我们研究团队启动了“新时代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研究”,一共发布了八期相关研究。从篇名就可以看到研究的逻辑:“演变与现状篇”“利率市场化篇”“国际经验篇”“对外开放篇”“金融科技篇”“表外篇”“资本金篇”“负债篇”。

这批专题报告发布之后,一些机构的朋友对此表示不解。代表性的意见是,你们是平安证券的宏观团队,为什么要聚焦银行业分析师的传统领域呢?换言之,这批专题报告的宏观意义是什么?

我们对此的解释是,对中国这种银行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市场而言,商业银行在监管政策驱动下的业务转型自然会产生显著的宏观影响。然而我们团队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通过建构一套分析体系,来梳理、汇总与展望以平安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转型路径,以期为政策制定者、银行从业者、相关研究者提供一些经验或启示。

我长期以来从事学术研究的经验表明,如果研究报告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哪怕是事先经过了详细论证与缜密组织,也很难在各方面产生足够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在我离开平安证券研究所之后,我还是试图将团队之前开展的前瞻性专题研究重组、更新、汇集成册后出版。

2021年夏天,我与研究团队的老友魏伟、陈骁等小聚,提及应该把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转型研究报告汇集成册后出版的想法。他们都非常认可,介绍了平安证券银行业分析师袁喆奇加入。我们就新书的框架、布局进行了多次讨论,形成了目前这本书的基本面貌。之后,喆奇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对书稿进行重组、更新与打磨。这里要特别感谢黄韦涵为本书写作作出的贡献。

全书分为四篇。“背景篇”是对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全景式介绍,包括发展历程、当前状况以及代表性银行简介。“挑战篇”分析当前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经济结构转型与金融风险防控使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资产结构调整;二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倒逼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揽储行为调整;三是资本监管趋严导致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来充实自身资本金。“应对篇”致力于从资产端业务、负债端业务与中间业务三个层面来梳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展望篇”则从数字金融、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三个方向来剖析商业银行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创新业务。

换言之,“背景篇”是关于历史,“挑战篇”与“应对篇”是分析现状,“展望篇”是畅谈未来。贯穿四篇分析的既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集体行动,也有特定商业银行的个体创新。贯穿四篇分析的既有“是什么”,也有“为什么”,还有“要怎样”;既有“实然”,也有“应然”。

在资产端,随着表外资产回表以及非标资产转为标准化资产,商业银行资产端的隐性风险显著下降,且随着资产处置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的资产端也在不断“净化”。与此同时,在资产结构方面,发生了整体贷款投向偏向零售,而对公业务则显著压降风险偏好的趋势。地产类贷款占比持续回落,基建项目类贷款仍然扮演“压舱石”角色,且对公业务在先进制造业、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将大有可为。

在负债端,一方面,对于零售客户,随着客户需求变化与互联网浪潮的冲击,商业银行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改被动获客模式为主动获客模式,如何搭建更加全面、更为细分的场景入口,如何精准匹配零售客户在金融活动各环节的需求;另一方面,对于对公客户,企业的多元化融资需求以及数字化转型需求使商业银行将从关系型业务转为价值型业务,未来对公业务的突破口很可能集中在综合金融(“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模式)和数字金融(交易银行、财资管理、供应链金融等)两大方向。

在中间业务端,随着以规模扩张为主的重资产模式面临的约束日益明显,商业银行将倾向于把中间业务作为“第二增长曲线”以实现轻资产经营。从海外经验来看,资本市场业务将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最重要的助推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适时提前布局,提升子板块(尤其是理财子公司)专业能力,把握改革红利与机遇,实现“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的三轮驱动。

针对数字金融,一是在支付领域,商业银行应持续推进生态场景建设,竞争更多更优质的流量入口,尤其是应把握好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机遇;二是在信贷领域,商业银行应围绕场景和产品积极布局,并通过科技赋能来控制风险;三是在财富管理领域,商业银行应努力打造财富管理开放平台,着力获取增量资产。

针对普惠金融,商业银行应聚焦信贷工厂模式、线上模式与供应链模式,注重培养真实触达控风险、轻型获客降成本两大核心能力。在该领域的竞争中,以下两类商业银行更有望胜出:一是拥有强势科技能力和综合场景布局的银行;二是深耕特定地区的区域性银行。

针对绿色金融,商业银行应把握相关政策红利,提高绿色信贷针对产业链的投放能力、针对不同行业特点提供多元化绿色金融服务、打造C端绿色生态以增强客户黏性和活跃度等。

本书的写作基于系列研究报告,特色之一是图表丰富、可读性强。但与之相关的一个弱点,则是在理论层面深挖不够,学术性要弱于应用性。

我们衷心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当前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哪些挑战,它们是如何应对的,它们有关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儿。通过这种全景式的鸟瞰,我们也能加深对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体系的了解。无论如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生态场景”的综合金融模式,目前来看仍是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至于这种模式背后隐藏的风险,则要靠“监管+科技”的方式来应对。

本书出版,我在平安证券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就算真正告一段落了。记得我曾在离开平安证券时写下“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后会有期”这种江湖色彩浓厚的句子。在平安证券度过了三年难忘时光,2020年3月离开。2021年出版《五大增长极:双循环格局下的城市群与一体化》,以及这一本书的出版,都算是平安证券研究生涯的回响。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不有佳酿,何伸雅怀?难忘的是在平安结识的一群真性情朋友。待重聚,必呼朋引伴,秉烛夜游。

 

话题:



0

推荐

张明

张明

1413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