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系笔者的朋友本力为拙著《行走的经济学人》撰写的书评,发表于《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10月23日。转载请注明出处。本力兄现为《香港国际金融评论》执行总编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研究员。文中配图摄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行走的经济学人》,张明著,东方出版社,2017年版。
一年一度的国庆“朋友圈摄影大赛”,个人认为颇有积极意义。只不过,那些或美轮美奂,或典雅高端的“明信片”审美图文,往往少了些细节的、思想层面的灵光乍现、个人体验而千人一面。这就使以旅游这种最直接的对抗现代性“牢笼之喻”的办法又掉到笼子里面。其中吊诡之处,像极了为人诟病的“黑板上的经济学”——在接近人类最极致的理论审美带来的快感和确定中,在高度抽象下,丧失了质疑与澄清甚至联想的可能性。
如此,张明博士的随笔集《行走的经济学人》一书就显得尤其难得。这本新书一半为游记,一半是书评;一半谈世界经济,一半论金融风险。不足200页的篇幅,却因为涉及了十多个国家、近30本著作而颇具信息量。更重要的是其间始终贯穿着作者的私人体验,这种“有体验的经济学”可以说同时恢复了经济学作为关于人的学科的一种传统,以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札记传统,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书中,个人最感兴趣的是张明博士在海外访问、考察或内地调研的一手内容。例如,对于进入“后李光耀时代”的新加坡,书中有两篇文章涉及。其中“新加坡有何独到之处”一文将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淡马锡、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三驾马车”的主权财富管理格局与中国目前的模式相对比,很自然可以观察出国家外汇管理局、中投公司、中央汇金的这种架构与之相较,在规模、分工、竞争机制上仍有值得优化之处。而“新加坡诸国如何看‘一带一路’?”则广泛搜集了新加坡各界对此的看法与建议,其中包含了一些书斋之中无法体察到的重要信息而更具建设性。所以,书中作者也提到:“当今世界是个超级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在于,如果利用抽象简化的方式来看世界,就可能将最重要的信息和线索都抽象掉、简化掉了。”
作者在厦门、福州、平潭三地调研的基础上,写就“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一文,又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视角,梳理出金融体系如何适应“走出去”等方面十多条具体建议,许多内容都来自地方政府在实际操作中的难言之隐和企业的具体需求。这种基于实际调研和与当地学者互动的真知灼见往往让人猛醒。
其次,是作者对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中精彩见解乃至争论的私人记录。例如,对于众说纷纭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碎片化与供应链”一文引述了混合现实研究所卡纳先生的观点:第三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原因是全球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已经塑造了一个全球的供应链帝国,这甚至改变了传统的主权观念与地缘政治。传统国家之间的战争可能演变为不同国家集团之间的“拔河”,即由传统的水平型竞争逐渐转变为未来的竖直型竞争。竖直型竞争主要投入是具有价值增值的知识,主要政策工具是技术转移和替代能源。
张明博士似乎特别注重这种“反调”。书中有篇文章写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召开的中东欧投资峰会见闻,引述捷克斯洛伐克贸易银行首席策略师汤姆斯·赛德拉色龙的观点——欧洲的问题不在于经济增长太慢,相反,在于过去的经济增长太快,但这种增长主要是由货币增长与政府债务带来的,因此是“坏”的增长。这种历史反思之下,再去展望“新常态”下主动调结构的中国经济,不免更能理解这份“定力”之重要。
在行走中,真实的体验与人们的印象往往大相径庭。作者在“印度初印象”中谈到其喀拉拉邦之行的感受就与想象有较大反差,据从科钦到库玛拉孔的沿途观察,这里可以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东部地区的状况,大大超出了之前的预期。更有趣的是,喀拉拉邦从1957年就因选举获胜,一直由印度共产党执政,这里的人类发展指数、识字率在印度排名第一,人均寿命也接近于美国与西欧的水平,出生率甚至低于美国。当然作者也声明这只是个别、初次的观察。
清人张潮曾说“文章乃案头之山水,山水乃地上之文章”,《行走的经济学人》也包括了这案头之山水,宋代诗人蔡确的名句“手倦抛书午梦长”便是书中书评部分的篇名。这里既有“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成功?”、“天下主义真的能够实现吗?”、“为什么经济会增长”、“如何应对债务水平的不断上升”等大问题,也有“美国为何纵容次级抵押贷款”、“国家与普通借款者有何不同?”等见微知著的读书笔记。这些以金融风险为主线的文章,不仅有对克鲁格曼、斯蒂格利茨、张五常等经济金融大家的解读,也呈现了张明博士的读书方法和思考路径。
在他关心的国际收支、债务危机、金融监管、影子银行等方面的理论背后,全球化“超复杂时代”的逻辑是极有说服力的,那就是:构建类似于人体免疫系统的有机应对机制,这个机制应该调动所有成员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种自适应的、动态调整的文化与行动。
这解开了长期盘桓于个人心头的一个问题:一方面经济决策者会陷入“既要如何,又要如何,还要如何”的多元目标困境;另一方面,在高度抽象中,许多重要的“地方性知识”却被忽视或根本没有考虑到。由此,工作札记、读书笔记等此类带有强烈个人体验和超脱于“理性的自负”的内容,便有了更为特殊的意味。著名经济学家余永定教授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也感叹:“如果一味孤芳自赏、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经济学又有何生命力可言”。
0
推荐